PDF版
 今天是: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1月23日> > 总第3244期 > 5 > 新闻内容
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女传人留住“湘”浓年味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欧阳婷 实习生 陈琦辉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3日  查看次数:857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04版)
“从文本到搬上舞台,我们打磨了三年。”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个性,张莉搜集了大量的人物素材,细细揣摩排练了数月。“当时,我从人物的细节上寻求突破,通过声腔的变化来说唱故事。”同时,在演唱故事时,腔从字出,音随韵转,最终,张莉生动诠释了田汉这一英雄角色。
和许多非遗传承人一样,张莉也尝试将流行元素和传统曲艺相融合。比如,2017年常德丝弦《又唱新事多》登上中央电视台《我爱满堂彩》节目,与王力宏的流行歌曲《改变自己》混搭,受到了很多年轻观众的欢迎。“常德丝弦的传承,不能只靠老观众,要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听、来学。”
如今,常德丝弦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课程之一,每隔一段时间,张莉都会进社区、进校园授课。2018年,由张莉导演,武陵区文化馆、北正街小学创作表演的《诚实才快乐》用常德丝弦弹唱童话故事,还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优秀节目奖。每逢春节,张莉更是和其他传人们一起,在各大晚会上向观众展示美妙动人的常德丝弦。“今年我们参加了常德市群文春晚、湖南卫视春晚,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让常德丝弦在湖湘大地上继续发扬光大。”

她主攻出口,让更多外国人爱上浏阳烟花   
“1月份正是我们浏阳烟花出海下单的‘黄金季’,这将关系到我们未来一年的订单量。”春节将近,杨芳却忙得不可开交,连着接待几天客户后,她又将前往欧洲出差,不仅要维系老客户,更重要的是要打开新的国际市场,“这个春节,我们团队已经做好了在国外度过的准备”。
杨芳是浏阳市宏益烟花贸易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今年42岁的她并不是浏阳本地人。2005年,杨芳“为了爱情来到了浏阳”,并在此工作生活,扎根了下来。
在此之前,杨芳并没有接触过烟花产业。但她了解到,浏阳花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炮是浏阳的支柱产业之一。于是,杨芳进入了一家烟花出口外贸公司,经过12年的辛苦工作,她经历了公司的所有岗位,熟悉了烟花制作工序和烟花出海的流程。杨芳萌发了创业的想法。
于是,2018年,杨芳成立了公司,注册了国内和国际的品牌,专门从事烟花出口贸易,她还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向外国人宣传浏阳烟花,“作为‘新浏阳人’,我不仅要助力浏阳烟花的传承,也要让更多人看到浏阳烟花的美”。
杨芳介绍,浏阳烟花是极负盛名的“国家文化名片”,早在清朝就已经出口海外,攒下了“浏阳花炮震天下”的美名,在2000年前后,浏阳兴起过一拨出海热。目前,浏阳全市有400多家烟花工厂,超过半数都有烟花出海的业务,其中又有六七十家专做出口的烟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浏阳烟花爆竹产业出口额为65.8亿元,同比增长24.9%。“全球每绽放三束烟花,其中就有一束来自浏阳。”杨芳自豪满满。
但一开始,杨芳并没有那么幸运,为了让公司生存,她抓住一切打开国外市场的机会。一次,她认识了一位丹麦的烟花经销商,在一阵交锋后,双方终于达成了合作协议。
烟花进入丹麦并不容易,烟花产品在通过欧盟的相关检测后,还需要符合丹麦的政策。“丹麦人非常注重环保,他们要求,烟花必须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材料制作,燃放前后不能产生任何塑料。”杨芳说,但如果不用塑料产品对烟花进行包装,烟花在运输和燃放过程中极容易散开,不能达到燃放效果不说,还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经过不断地尝试,杨芳终于带领团队攻克了技术难题,生产出了不含塑料的烟花产品。很快,这些产品被装进集装箱里,运到了丹麦。
如今,杨芳依旧和丹麦的这位客户保持着合作,“丹麦人对烟花十分喜爱,尤其喜欢地面礼花。”杨芳透露,丹麦只在圣诞节到元旦节这一星期允许销售燃放烟花,即使她的客户每年下单300多个集装箱的产品,也会销售一空。之后,杨芳又陆续打开了意大利、德国、英国、挪威等多个国家的市场,她骄傲地告诉记者,目前意大利烟花市场达到了2000万美元,她的公司占据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市场。
在2024年,公司的贸易额从2022年的约400万元快速增长至今6000多万元。杨芳也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好看、更安全、更环保的烟花出现在海内外市场”。

她创新“诗魔烧饼”,唤醒游子的乡愁  
烧饼,是一种大众化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800多年前的汉代,由班超出使西域时带入中原。《续汉书》中曾记载:灵帝好胡饼。这“胡饼”,指的就是今天的烧饼。
而在衡南县,要论哪儿的烧饼最好吃?只怕人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宝盖、茅市、相市烧饼……一方水土一方情,一口烧饼,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们最钟情的记忆。
对于衡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诗魔烧饼”传承人夏云丽来说也是如此。“小时候的街头巷尾,总是有人支起炭火炉子卖烧饼,刚出炉的烧饼芳香四溢,成了孩子们上学、放学后的街头美食。”
2006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夏云丽回到衡南县创业,一边忙着自己的超市生意,一边捡起了两个爱好——诗歌和烧饼。“我从小就爱读诗,常常参与当地诗歌爱好者的聚会。”而烧饼则是童年的味道,街上大大小小几家手工烧饼铺,夏云丽作为食客常常光顾。
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创新融合。2009年,著名诗人洛夫前往四川参加当地举办的国际诗歌节,上飞机前,他给家乡衡南的诗歌爱好者们写了一封信,询问能否帮他带20只烧饼来,说想念家乡的味道。夏云丽与爱好者们一同赴约,把烧饼送到洛夫先生手里时,他很受触动。“先生说,在外这么多年,最让他想念的就是烧饼和辣椒,还题写了‘诗魔的乡愁’几个字给我们。”
这一段经历,让夏云丽萌生了将衡南烧饼传承、发扬光大的想法。“烧饼看似平凡,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传承、浓郁的文化乡愁。我想让它不只是地方小吃,还可以成为湖湘文化名片,推出湖南,走向世界。”于是,她一头扑进了烧饼事业。
“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衡南烧饼在当地广受青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口味。“刚出炉时特别香。”怎样通过加工改良,保留住刚出炉的香味和口感,成了夏云丽首先要攻克的难关。
“我不是做食品出身,也没有家族传承,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学多尝试。”制作技艺以传统的宝盖烧饼为基础,为了改良技术,夏云丽和团队里的师傅天天学做烧饼,试验多种方法,最终用西点的“开酥”方法,解决了口感问题。
“我们采用天然茶油掺水和面,进炉烘烤前又淬油水三次,因此格外酥脆香甜。”夏云丽告诉记者,除了全程手工制作,自己还在馅料方面大胆使用新原料,研发出金橘+白芝麻、桂花+瓜子仁、肉松+黑芝麻、椰蓉+黑(白)芝麻等多种口味,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要。
与其他大部分传统特色小吃一样,以前衡阳烧饼的制作技艺依靠口口相传,生产方式以家庭小作坊加工为主,一直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要想传承好一门技艺,创新是一方面,推广给更多人知道、了解也是重要的一环。”于是,夏云丽将衡南烧饼品牌化,结合本土名人——洛夫的文化资源,对产品口味和产品包装进行创新升级,创立了“诗魔烧饼”。
“孩子,别说不认识我/这乡音/就是我守护了一辈子的胎记……”打开“诗魔烧饼”的包装盒,洛夫诗歌配着国风纹样,有承载着在外游子浓浓乡愁的《回乡偶书》,也有“雪落无声”的题字搭配酥脆甜蜜的雪花酥。“‘诗魔烧饼’已不再仅仅是烧饼,更是成为更具文化品位的地方非遗美食。”
2015年,“诗魔烧饼”被列为衡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多次荣获省内外旅游产品、文创产品大奖,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销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地。“常有华侨华人来到衡南,专门来品尝,甚至带回海外。”
红火的烧饼生意,也让更多本地妇女加入了传承技艺的行列。“每逢节假日,就是我们烧饼制作、销售的旺季,周边有一百多名妇女都来一起学习、制作烧饼。”春节将近,夏云丽和姐妹们又到了忙碌的时候,“衡阳、长沙的年货节,我们都收到了邀请,我们准备了不同口味的烧饼,还准备了各种衡南地方小吃、糕点,每一道都是传统美食,给大家迎新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