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今天是: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1月23日> > 总第3244期 > 4 > 新闻内容
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女传人留住“湘”浓年味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欧阳婷 实习生 陈琦辉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3日  查看次数:845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在巴拉圭共和国首都亚松森召开的第十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上,“春节”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要来了,诸多“非遗”也逐渐火热了起来。大家买春联、剪窗花、备年货、画年画,“年味”十足;城步苗绣、常德丝弦、浏阳烟花、衡南烧饼,也在湖湘大地上广受追捧。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非物质文化活动,穿越了时空,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期,我们关注了四位湖湘非遗女传人,探秘这些传承了千年的技艺,一起来贺“非遗年”。

她传承千年苗绣,为农村妇女增收  
“今天我们一大早就到村里,去收绣娘们的作品了。”1月20日晚,忙碌了一整天后,伍前金终于可以坐下来喘口气,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到了年底,为了让村里的绣娘们手中有钱过节,她和丈夫龙智群会开车走遍城步的各个村落,收回苗绣的同时,也当场结算绣娘们的工资,“根据作品大小的不同,每幅作品绣娘可以挣得几百或者上千元”。
伍前金是邵阳城步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85年,伍前金出生于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蜡里苗寨。作为土生土长的苗家姑娘,她五六岁时就开始跟奶奶和妈妈学绣苗绣,等到了十来岁时,她就已经掌握各种图腾的绣法。
伍前金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以前,苗绣被称为苗族史上的“无字史书”,是苗族姑娘必须掌握的手工技艺,而城步苗绣在技法工艺和题材表现上与其他地区的苗族刺绣有所不同,独成一脉,是邵阳地区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始,伍前金并没有将苗绣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选择了外出学习工作。只是闲暇时间,她把苗绣作为兴趣一直保留。2006年春节,回家过年的伍前金发现,许多年轻的苗家女孩不会绣苗绣,城步苗绣可能就此失传。这让她感到失落。经过认真思考,伍前金决定不让城步苗绣“消失”,“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喜好,更是我们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推手”。于是,2006年,顶着父母不认同的眼光,伍前金回到了家乡。
为了更好地传承城步苗绣,伍前金和龙智群走遍了城步的山山水水,到处收集老苗绣。听说哪里有老奶奶会做女红,他们就跋山涉水寻访,咨询图腾,学习针法。收到好的苗绣作品,两人都会兴奋不已。
2010年,城步苗绣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非遗传承人,伍前金开始创新城步苗绣。她创新的城步苗绣作品以神秘的图腾、缤纷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和高超的技法,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和传统文化大赛的金奖。2019年,伍前金的作品获得第二届世界生态设计大会创新设计大奖,获得社会各界人士好评,这更加坚定了她传承城步苗绣文化的信心。
“不能让城步苗绣在我的手中断了。”为了传承发展好苗绣,伍前金铆足了劲。2013年,她开始带徒学习苗绣,并成立了城步苗绣文化研究所,“我要让更多的妇女重新学会苗绣,让城步苗绣文化遍地开花”。2016年,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伍前金开办了自己的第一期苗绣培训班,教授长安营镇岩寨村的农村留守妇女学苗绣。第一期的学员就超过了百人,这让她十分开心。经过两期苗绣培训,很多妇女掌握了苗绣基本技法,部分妇女还能独立完成作品。
后来,伍前金把自己的培训班开到了更多的偏远乡村,惠及更多农村妇女,还逐步成立城步苗绣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和苗绣专业合作社,开始回收妇女绣好的苗绣作品。
“我们的苗绣作品不愁销路。”伍前金说,这些收回来的苗绣作品被制作成首饰、围巾、衣服等各色产品,在长沙、北京、广州等地都设立了销售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9年来,通过开展苗绣培训班,伍前金培训农村留守妇女达1800人次,带领300多人脱贫致富。
来自白毛坪镇和平村的龙雪姣是伍前金的一名学员。此前,龙雪姣独自在家照顾残疾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仅靠丈夫一人的工资,生活非常拮据。学会苗绣后,龙雪姣多了一笔收入,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通过回收苗绣作品,我们帮助这些妇女每年至少增加了一万多元的收入。”伍前金告诉记者。
2023年,城步苗绣入选湖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伍前金也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先后获得“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湖湘工匠”“湖南省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传习者”等荣誉,在她的帮助下,越来越多农村妇女通过城步苗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伍前金并不满足于此,她开始研究苗绣文化“研究+培训+产品开发销售+民俗文化旅游”模式,打造“文化+旅游+扶贫”项目,投资建造了城步苗绣文化产业基地,举办了苗绣技能大赛暨苗绣文化艺术节,试图通过这样的比赛,鼓励更多留守妇女学好苗绣技能,帮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她跨行“说唱”,让传统曲艺与时代共振  
 “这河街的糕点摆的是千层浪,这河街的刺绣绣的是龙凤样。这河街油纸伞撑起了好风光,这河街的麻制画藏的花芬芳……”2025湖南卫视芒果TV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现场,123种非遗元素融汇,细腻委婉、朗朗上口的常德丝弦在其中别有一番韵味,常德市武陵区艺术团团长、常德丝弦青年代表性传承人张莉更是收获了许多欢呼和掌声。
常德丝弦,也称老丝弦、丝弦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唱为主、说唱穿插交替的民间表演艺术样式。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这是张莉传承常德丝弦的第八年,和其他传承人不同,她的经历更为丰富——10岁开始学戏,18岁就进入了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主唱青衣。那时的她,对常德丝弦的喜爱,同大多数观众一样,都源于一段“依儿哟!呀依哟”的经典旋律,但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一传统曲艺。
直到2017年,常德丝弦(国家级)传承人谌晓辉向她发来了邀请:“我们这有一出常德丝弦小戏,想请你来客串一个角色。”深思熟虑后,张莉答应了,演出效果不错,最终拿下了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的田汉小剧目奖。合作结束没多久,谌晓辉认真地问张莉:“要不要转行来从事常德丝弦的传承工作?”
而立之年的张莉,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重要抉择。毕竟,转行就意味着从头开始。最终,常德市武陵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付芳丹的一席话打动了她。“常德丝弦还没有规范、系统的培训体系,很希望有专业人士能够加入进来,一起传承这项国家级非遗文化。”
就这样,张莉入了行,从青衣小嗓到真声说唱,作为“半路”出家的曲艺演员,张莉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琵琶、三弦等器乐要快速上手,小嗓转化为本嗓的唱腔也是挑战,还有常德丝弦传统曲牌的学习,从戏曲的‘现身说法’到曲艺的‘说法现身’转换,每一项的学习都不算是易事。”
在常德丝弦泰斗级人物胡楠的身后,张莉一边学、一边演,六七年的时间里,练功、演出、生活、教课,张莉几乎从未停下。“学好老一辈艺术家传授的技艺是非常重要的。”张莉分享了自己“三步走”的学习方法:通过不懈努力掌握常德丝弦的精髓,通过深入生活把握常德丝弦的发展趋势,通过勤学苦练演绎常德丝弦的独有魅力。
从“举手投足都是错”到在舞台上自信诠释,张莉的表演和创作随着时代和潮流不断创新。
2021年,百团百角唱百年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中,《不屈的吼声》一改常德丝弦常见的欢快轻灵、俏丽端庄的曲调与唱腔,变得厚重稳健、大气磅礴,极具时代气息。
(下转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