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里,男主人公高加林从农村走向城市,也由此颠覆了他的人生,后来命运又把他打回原形,从城市回到了农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是生活上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在20世纪80年代初是明显的,城市高楼林立,而农村生活僻塞。
而今,乡村成了诗化了的山水田园、庭院人家,城市人更向往乡村生活,流淌在城市上空的袅袅乡愁多是对乡村生活的怀念。那么,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让城市在遥远的岁月里也能成为人们的精神原乡,升腾为集体乡愁呢?
我母亲今年八十岁,十多年前她被我接到城市生活。刚来城市的每天早晨,她都会扛着锄头到楼下花园里锄草。这个重复的动作,是她在乡村生活了几十年后的惯性,她跌跌撞撞来到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在马路上,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路,完全是一副找不到自信的迷茫眼神。她常常趴在阳台上,望着老家群山的背影发呆。
母亲对我说,在城市,她听不见鸟鸣。我就想:我们生活的城市,真的让人感受不到美好吗?其实这不是母亲一个人的困惑和迷茫,每当我看到旧城拆迁后的一片废墟,我就感到心里的一根弦轻微地折断了。这根弦是连接城市过去与今天的回忆之弦。一个没有回忆的城市,你能说它有底蕴、充满厚重感吗?所以,在城市生活的大多数人其实找不到故乡的根,他们的故乡就是一个漂移的巨大板块,板块与板块几乎是相似的钢筋水泥丛林。
当我看到这个城市一些怀旧的老人,来到一些所剩不多的四合院门前、牌楼瓦檐下,我似乎能触摸到他们内心的隐秘,听见他们青烟一样的叹息。有所保留与整体拆迁,永远是这个城市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我的梦中,常常出现青石板上的青苔,古巷子里的竹帘与飘摇的灯笼。这是我一个人停留在记忆里的黑白电影。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城市里每一个居民最本真的愿望。我常想,能不能在城市里给像我母亲这样的人,开辟出一小块菜园。幸运的是,很多城市提出了要建设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的目标,这是城市居民们最美的眺望。
我在苏州、大连、丽江和湘西凤凰古城,看到绿荫覆盖下城市的淡妆,听到水声潺潺里城市的心跳,我就捂住胸口说,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是多么幸福!有人说,通过无人机从空中俯瞰又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北京是巍峨的故宫,西安是老城墙,成都是青瓦下茶馆里的茶叶浮动,苏州又是小桥流水的园林……我想,这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若没有灵魂,而是遍布着荒芜的水泥森林,那注定是一个精神在流浪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遗产又是什么?我认为是这个城市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砖一瓦背后光阴的故事。城市的遗产要让下一代生活得更美好和更幸福。作家冯骥才曾去过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天凌晨,他在外面散步,看见一个中年男人在老建筑下反复抬头张望,只见那人手中拿着一块掉下来的墙皮,先观望是从何处掉下来的,然后走到某个位置后小心翼翼把墙皮固定在墙上才离去。原来那块老墙皮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墙上掉下来的。这件事让冯骥才感叹不已,人们只有对古建筑有保护意识,才会留下厚重古朴的建筑,留下这座城市的遗产和灵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这里,我们拥有温度有爱意的生活,也拥有缓慢的属于凝望的光阴,比如城市的绿荫,城市的古建筑遗产,城市的博物馆,城市的书香,城市绵延相传的传统礼仪文明……这些属于城市的记忆底片可以找到一处显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