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12月05日> > 总第3237期 > 13 > 新闻内容
打起鼓,敲起锣,阿佤人民唱新歌
新闻作者: 文/王建平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云南佤族,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
说到佤族,估计很多人都会哼起这首歌《阿瓦人民唱新歌》:——打起鼓,敲起锣,阿佤人民唱新歌......佤族主要世居怒山山脉南段,这里山峦叠嶂,村寨密布,人们习惯称之为“阿佤山”。过去,地处边疆的阿佤山十分贫困,发展滞后。新中国成立以后,佤族人民实现了由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佤族人民开创新生活的喜悦随着《阿佤人民唱新歌》传遍全国。
而要想体验原汁原味的佤族风情,当然首推翁丁村。
位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翁丁村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它见证了佤族人民的生活变迁,是佤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我们一行走进翁丁古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寨子周围绿树环绕,空气清新。古老的茅草屋错落有致,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茅草,给人一种质朴而温暖的感觉。寨子里的道路由石板铺成,狭窄而蜿蜒,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在翁丁古寨,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他们身着传统服饰,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佤族崇尚黑色,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是佤族姑娘美的标志。伴随着古朴浑厚的木鼓声,佤族姑娘跳起了狂野热情的甩发舞,潇洒健美,充满力量感。佤族美食“佤王宴”更是佤族文化的一个符号,鸡肉烂饭、香姜舂干巴、香草烤肉……丰盛而不失节俭,佤族姑娘依次而上为客人敬酒,歌不停酒不断。金秋时节,翁丁古寨里游人如织,古寨正以新的面貌迎接着八方游客。
此行,我们还特别去到了班老乡,参观了位于下班老村的班老回归纪念碑。1941年,本属中国的班老等地被当时的统治者划归英国殖民地缅甸,激起了班老等西南边疆地区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强烈抵制。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班老等地终于回归祖国。如今纪念碑坐南朝北巍峨耸立,代表了班老人民永远心向北京。
党的光辉也一直沐浴着边疆。2020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首先到访的就是云南腾冲清水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并提出“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的寄语。一年半后,沧源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支书们回信,回复道:“希望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习近平总书记对佤族儿女的关心与祝福,再次鼓舞了佤族儿女。
如今,我们走在佤乡,目之所及,路通人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佤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生活。而我将会把我所行、所见、所听、所感的边疆美好风情风景故事,一一用心记录和传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以黑为美的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西南地区,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高贵、庄严的象征。佤族崇尚黑色,应该是中国人里肤色最黑的民族了。无论男女,他们的皮肤都是黑里透红,粗犷健美。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是佤族姑娘美的标志。而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舞蹈,甩发舞以佤族姑娘们跳舞时长发飞舞而扬名,潇洒健美,充满力量感。古朴浑厚的木鼓声,狂野热情的甩发舞,构成佤族歌舞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享誉中外。每年五月份左右,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拉开序幕,人们相互涂抹天然植物配制的黑色涂料,致以“摸黑一脸,快乐一年;摸黑一身,幸福终生”的祝福,热情奔放的佤族节日吸引着来自四方的游者。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