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11月07日> > 总第3233期 > 10 > 新闻内容
她扎根乡村9年,用艺术陪万名儿童成长
新闻作者: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毕业后,你会放弃北京的工作,待在乡村吗?
很多人会选择待在北京,益阳女子周燕却选择来到乡村。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她选择回到丈夫刘休的老家永州宁远县大元村,建起一个有诗有画的小小艺术家园——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专门为乡村孩子提供免费的艺术陪伴。
9年来,她策划组织活动900多次,累计服务的乡村儿童超过了10000名,不少孩子的美术创意作品在北京展出。
在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即将到来之际,一起去感受周燕和乡村孩子“艺”路“童”行的精彩吧。

看到留守儿童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


“我演音乐人,是梦境王国的人”“我是无情国的无情侍卫”“我是梦境王国的糖果人”……在2024年大元社乡村青少年艺术节《国王王国》的预热短视频里,一群乡村儿童自信又快乐地介绍着自己扮演的角色。这与9年前周燕初见大元村留守儿童时,他们的面貌已经截然不同。
2015年年末,周燕第一次跟随丈夫刘休回到他的家乡——位于永州宁远县水市镇三界峰深处的大元自然村。当时,这个有着489人的村子有300人在外务工,常住人口只有165名老人和24名留守儿童。在农村,孩子们几乎很少上美术课,也不知道诗歌、古琴、艺术节是什么。
“我看到那些小孩,就像看到小时候的自己。”11月4日,周燕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1990年出生的她是益阳沅江人,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
“我能走出乡村,就是因为获得了足够多的支持和爱。”周燕说,她决定和丈夫一起帮帮这些孩子。
怎样帮呢?她想到了自己和丈夫力所能及的方式——艺术陪伴。周燕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画画很棒,曾在北京、杭州开办美术培训机构;刘休是一名斫琴师,从事古琴艺术传承。
“我在中国美术学院读书时,就了解了很多艺术改变乡村的案例。我想把艺术带到大元村,想看看艺术能为山里的孩子做些什么。”周燕说。
周燕和丈夫重回乡村的决定,遭到了一些亲朋好友的善意劝阻。“我们出身于乡村,跳出这个‘阶层’后,在外界看来,这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怎么又回去了呢?”周燕说,她理解、感谢亲朋好友的担心,但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
2016年年初,周燕和丈夫离开北京,来到大元村,拿出自己的积蓄,新建了一栋面积24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配备了电脑、投影仪、投影幕布、天文望远镜、古琴、绘画工具等学习娱乐用品,建起了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免费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学习和娱乐的空间。

邀请200余位“大咖”陪伴乡村儿童


“那里有很多的画/那里有很多的书籍/优美的环境/我们在秋千下玩耍/快乐的大元社……”
这是大元村留守女孩方方(化名)写的小诗,描绘了她眼中的大元社。
周燕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大元社刚成立时,她走访了村里所有留守儿童的家,在大元社举办了很多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做蛋糕、披萨,举办音乐会、烧烤晚会等。慢慢地,走进大元社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跟刘休学古琴弹奏、演唱歌谣,跟周燕学习画画。
“我会带着孩子们去山里认识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起探索好玩的、有意思的事情。”周燕说,她曾带孩子们在村子附近的小溪边现场教学画画,让孩子们亲身体会鹅卵石之间力的平衡,更好地理解绘画时静物之间的构图逻辑。
很快,周燕发现这些孩子虽然没有经过专门的美术训练,却很有创造力。“他们用树枝、废弃的电子产品创作了《家园》,来表达环境遭到破坏后人类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用采集的植物画下了十米长卷《三界峰草本植物志》。”
随着对孩子们兴趣的了解,周燕夫妇邀请了70余位国内外高校的师生先后来到村里给孩子们免费上艺术课,教孩子们书法、绘画、弹吉他、写诗,也教孩子们做饭、游泳等。
在发现有小孩特别喜欢天文后,周燕便请来了热爱天文的诗人朋友,和大家一起看星星、一起写诗;配备好天文望远镜后,又请来老师教孩子们学习怎样使用星图找到北极星、识别天空中的星座,怎样通过天文望远镜给月亮摄影、观察木星的波纹、看流星雨等等。考虑到天文和数学密切相关,周燕夫妇还找来北京大学数学系的朋友,给孩子们讲授数学与天文的关系。
截至目前,周燕邀请到了艺术家、导演、一流学者、设计师、建筑师等200余位专业人士来到村里,加入陪伴乡村留守儿童成长的艺术教育。

 艺术让乡村孩子看见更大世界

在把外面的“大咖”引进大元村的同时,周燕夫妇还积极带领孩子们走出乡村,去看外面的世界。
2019年,大元社组织宁远县留守儿童赴北京进行了古琴研学活动。
2019年和2020年,周燕分别带着大元社的孩子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两次展览,用泥巴、枝条、树叶构成的艺术品,散发出独特的田野气息,引起了众多关注。
2022年,大元社的孩子们登上了爱奇艺打造的民谣音乐竞演综艺《我们民谣2022》,和知名音乐人一起唱响了孩子们参与创作的民谣《打水歌》:“我到山上克打水,你到山下克赶圩。喝的都是一条水,走的都是一条路。”
……
“艺术带孩子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周燕说,“我们并不是想让这些孩子都成为艺术家,而是想让艺术给他们力量。”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展示平台,周燕在大元社经常性开展各类艺术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外地的观众前来观看。“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才能,让不同的人为他们鼓掌。”在周燕看来,自我肯定加上别人的肯定就是双倍肯定,更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
孩子们在大元社的表现,也让他们的家人倍感欣慰。有的家长收到了孩子做的枕头、首饰,有的家长收到了孩子为他们写的诗,有的家长看到了孩子为爷爷奶奶画的人物画像……有家长对周燕说:“没想到孩子进入大元社后,很快就成长了。非常感谢!”
期望打造可复制的艺术振兴乡村模式   在用艺术帮助孩子们成长的同时,周燕也在思考如何用艺术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我非常感谢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我们的支持。”周燕告诉记者,2019年,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成功注册为公益机构时,村里就免费提供给大元社一个空间——大元村知青农场。近几年来,当地民政部门每年给予大元社一些资金支持,一些社会力量也加入支援。
近年来,周燕先后多次邀请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师带领孩子们一起为大元村做整体规划,还介绍了世界一流艺术中心与县内3家社会组织、45个儿童之家建立互动交流平台,为乡村儿童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元社开始活化村里的一些传统的建筑,布置了公共大食堂、古琴空间等,搭建了大元社露天剧场,在这个半弧形的剧场,孩子们可以表演古琴、吉他、戏剧,举办自己的艺术节。
在村里的支持下,他们整合生态农庄、森林图书馆、生态农场、艺术工坊、古琴工坊等资源近10处,为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文化补习、研学游学等活动;邀请艺术家、导演、记者等,周末与留守儿童一起开展琴棋书画表演、诗词创作等活动;开展“把艺术带回家”项目,租下村里结构安全的“空心房”7处,让旧房焕发新机……
与此同时,周燕也带领团队向周边村的孩子提供文体艺术志愿服务。数据显示,从2016年创办至今,大元社共策划组织艺术活动900多次,服务了一万多名乡村儿童。
慢慢地,大元社形成了一个集乡村文化展示、驻地研究创作、研学游学、交流工坊、跨域论坛等为一体的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模式。“我希望自己能够打造一个可复制的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周燕说。
如今在大元村,每天放学后,孩子们就会直奔大元社。古琴悠悠、书声琅琅、欢笑阵阵……一幅充满艺术和快乐的乡村画卷就这样在炊烟袅袅中按时上演。周燕告诉记者:“我最期待的事情是,再过个十年,这些孩子都慢慢长大了,他们能够接了我们这一棒,能成为乡村建设的新生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