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的教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教学环境已然旧貌换新颜——一座座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一件件智能教具被引进运用,外地教师“走进来”、本地教师“走出去”……这些蜕变的背后,离不开湖南省援藏工作队的坚守和奉献。
今年是湖南对口援藏30周年,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特邀湖南省援藏工作队教师团队,用“援藏日记”,记录“湘藏情”。

让山南教师实现全英文上课
自述/李想(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成员、岳阳市岳阳楼区白杨坡小学教师)
2019年,我30岁,女儿刚满3岁。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加入湖南省援藏工作队,去3000公里外当一名支教老师。
当年8月,我和来自长沙、株洲等地的14名老师集体入藏,来到了山南市第三小学,成为这里的一名英语老师。
抵达山南三小的第一天,我就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在爬楼梯到宿舍时,刚爬了一层楼梯,我就呕吐了,之后,肺部又出现了炎症,但这些,早在来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于是在休整了两天后,我快速地投入到工作中。
西藏的暑假只有一个月,孩子们在8月中旬就已经开学。
山南三小是当地重点小学,共有1300多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是藏族学生,当地的孩子平时接触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几乎所有学生在英语方面都毫无基础。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里的学生、家长甚至包括老师都十分好学,他们都在努力地汲取着各种知识。作为一名援藏教师,我不仅承担了3年级5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担任了山南三小英语教研组组长,负责学科建设工作,还承担了“传帮带”的任务,提高学校英语老师的教学水平。
在我来之前,山南三小只有3名英语老师,他们在上课时,只有必要的时候会说英语,其余时间说普通话,在我看来,这样不利于为学生们创造学英语的环境。因此,在一次教研组的例会上,我提出来,英语老师们采用全英文的方式上课。但这在其他老师看来,是不可能的。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先让他们观摩我的课堂,让他们看到,学生们是可以适应全英文课堂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摩,一位女老师米玛卓玛率先提出她想尝试全英文课堂,于是,我陪着她从上课时打招呼,到课堂内容,一点点磨,尽量选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词汇,完成了一堂全英文课堂。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米玛卓玛老师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教学比赛,在得到这一消息时,距离比赛只有10天时间。作为她的参赛指导老师,在下课后,我陪着她在教室里一点一点打磨课堂上的细节,下课后,我还会布置任务给她。米玛卓玛下班之后还需要照顾孩子,但不论多晚,她都认真完成了我的作业,努力地吸收消化新的教学方法。
在米玛卓玛的带动下,其他老师也开始尝试全英文教学,之后,更是通过这3名老师“送课下乡”的工作,山南市越来越多小学英语老师开始在英语课上用全英文授课。
这些老师学习时就像一块海绵,一有机会,就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他们的韧性、较真也让我充满了工作的激情,我们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援助西藏这段经历成为我非常难忘的记忆。直到今天,我还和米玛卓玛他们保持着联系。

创建山南第一支学生合唱团
自述/王伟(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成员、株洲市白鹤小学教师)
在来到山南之前,我对这里神往已久。
刚参加工作时,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刚结束自己的援藏之旅。给我们讲了很多在西藏的见闻,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山川和湖泊,也有神秘多彩的民族风情;有吃住行的种种艰辛不适应,也有当地学生和家长为他送上哈达的喜悦和感激。当时的我脑海中留存下一个念头:总有一天,我也要去西藏,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
2022年8月,作为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的一员,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来到山南市第三小学任教,开始了我的援藏生涯。
音乐的力量,是可以跨越地域和语言的。这里的孩子能歌善舞,嗓音条件也不错。但在我来之前,孩子们很少有音乐活动,也缺少展示自己的机会。于是,我想把他们聚集起来,组建一支“格桑花”合唱团。
最开始,来的孩子只有20多个,家长们也带着质疑,觉得练唱歌会耽误学习,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我带着他们学和声、唱红歌、玩乐器,他们教我学藏歌、跳藏舞、说藏语。那里的孩子特别天真、淳朴,因为高反,我常常身体不舒服,有几个孩子就会给我捏捏背、捶肩膀,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零食分享给我。
在孩子们的努力下,他们进步很快。合唱团组建不久就参加了拉萨的一场比赛,整个山南地区,我们是唯一的一支学生合唱团,最后孩子们也拿下了大奖。
这一好消息,彻底点燃了学校其余孩子和家长们的热情。今年的合唱团暑期训练,有30多名孩子主动报名,还有家长专门从老家送孩子过来。不仅如此,我们还受邀参与2024雅砻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式表演,我更是打算带着孩子们参与今年10月举行的自治区红歌比赛。
在藏区的这两年里,我每一天都感受到这里的新变化,许多孩子会在课间放声歌唱。能用自己的专业反哺社会,这种充实感和满足感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我希望音乐能在孩子们的生命里继续生根发芽。
和丈夫一起援藏4年
自述/周娜(湖南师大附中星沙实验学校生物教师)
2018年,国家“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摆在了我和丈夫面前,我们决定一起报名。
来到贡嘎县农村实验中学,我们了解到学生对科技新知的渴望,我们俩邀请了同时援藏的队友来到学校给同学们上课外科技课,还辗转联系到了袁隆平院士,请他为同学们亲笔写下了“德智双修,全面发展”的题词。很快,科技课成了同学们最喜欢的课程。
一年时间过去,原本援藏任务已经结束,但我们负责的工作刚刚走上正轨,实在是舍不得那里淳朴可爱的学生,所以我们决定申请继续援藏。这一留,又是三年。现在,我们还会通过微信与远在西藏的学生联系,互致问候。
队伍里最年轻的95后
自述/覃竹颖(株洲市九方中学物理教师)
我是95后物理教师,2017年赴西藏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支教。那时,我是株洲市援藏队伍中最年轻的小妹子。
援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好书上好课,来到这里之后才深知不易。这里的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主要源自他们对汉语的不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式概念、定理,我想了很多招:学藏语、设计实验、制作模型。这些招让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但上课进度慢,好几次考试都跟不上其他班。所以我又想办法将课程精进,有些实验交给学生课后去探索。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我的几堂公开课上得十分优质,也算是为这里的教学提供了一些范本。
编后>>
湘藏一家亲,巾帼大爱培育“格桑花”
“格桑”,在藏语里意为“美好的时光”。
30年,皑皑雪域间,一批批湖南的优秀女教师前赴后继,以知识为种,以爱心为肥,在西藏的每一个角落种下了“格桑花”。她们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藏族学生的深情厚谊,扎根高原,为藏族孩子们点亮了通往未来的道路。
湖南援藏女教师的故事,是全国援藏教师群体无私奉献的缩影。北京教师梁新援藏期满后,选择继续留校,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德育体系;“最美援藏教师”马丹坚持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农牧民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创建了西藏首支啦啦操队;山东小伙董骥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前往高原上的村小任教,以“有料”的课堂和“有爱”的态度,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在时代的呼唤和内心的感召下,这一群人从疾风地北、烟雨江南,往高山走去,用高于高原的精神,在风雪中书写了高原故事新的篇章。
教育援藏,与社会而言,是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千房同蒂,千子如一”的生动注脚;与个人而言,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生命的成长。援藏教师们收获的不仅是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更有自我心灵的富足与升华。正如她们记录的那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充实与满足。”
我们相信,这份“湘藏一家亲”的深情厚谊,会激励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教师支援奉献边疆,继续在高原上播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