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今天是: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8月29日> > 总第3224期 > 11 > 新闻内容
从“等娃下课”到“娃等我下课”,家长夜校为何火了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9日  查看次数:659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前下班接了孩子就回家,现在有了家长夜校,我的生活也丰富起来了!”“以前是我在外面等娃下课,现在是孩子在等我下课……”“感谢你们送来家庭教育的‘锦囊妙计’,我们学会了放平心态,好好和儿子沟通……”在怀化市会同县,每周都会举办一次规模数百人的家长夜校,受到很多家长欢迎。
 在听过一次课后,李怀玉(化名)找到县妇联和家庭教育指导者,在她们的帮助下,她终于学会如何和“叛逆”的儿子沟通。 
为开展“向阳花”行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会同县妇联联合县教育局开办家长夜校,今年以来,共开展11期培训,惠及2万余名家长,增进了家长对自己孩子和学校工作的了解,构建家校协同育人体系,真正做到家校携手、合力育人。
 
打造城乡全覆盖的家长夜校
家校共育工作在会同县早已铺开。
早在2023年,全县45所中小学“家长学校”开办率已达100%,举办各类主题培训、讲座320多期,培训家长12万余人次,还有10余所学校成立了“家长义工团”,3000余名家长参与学校食堂、校园文化、劳动教育等多项学校管理活动。
会同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蒋福兰觉得,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家长们随时都会有新问题、新困惑产生,因此需要家校携手前行,持续探索教育之道。”
于是,从今年起,县妇联开始大力推动家长夜校工作,目标是城乡全覆盖。“之所以办夜校,是考虑到父母白天工作很忙,下午或晚上相对可以抽时间来学校。”蒋福兰告诉记者,夜校每周五举行,按照学校、年级分组授课,每组800~1000名家长。
在夜校,县妇联组建了一支讲师团队,从专业角度为家庭教育提供合理的方式方法,如老师讲育人、心理咨询师讲心理疏导。 
“我们目前已经办了11期家长夜校,实现了城区学校全覆盖。”蒋福兰介绍,下半年县妇联将组织讲师团队下沉,以村(社区)为单位,进行家长夜校培训,在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变化。“我们规定要用方言,案例也必须通俗易懂,会设置更多有关隔代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未成年人保护的话题。”
在很多家长看来,分享互助是夜校课程的主旋律,这里有教育专家传授“温柔而坚定”的教育方法,也有实战派爸妈分享“鸡飞狗跳”到“母慈子孝”的转变经历,上夜校的父母说:“现在我们遇到问题,直接发在微信群求助,互相支招也挺有效,我还推荐亲友都来参加。”
 
授课形式侧重体验互动与实操
在蒋福兰看来,上家长夜校给家长们带来了一场观念上的“变革”。“很多家长跟我们说,以前都不知道有家庭教育这个词,更不知出现问题该到哪里求助。”而家长夜校出现后,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拓宽了,疑惑也解决了。
 “城区的父母普遍重视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几乎存在于每个家庭中,而这种焦虑也间接地影响了孩子,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容易产生家庭矛盾。”
一次夜校结束,李怀玉(化名)找上了县妇联求助:她的儿子想休学!原来,李怀玉的儿子读高二,热爱运动,但父母一心盼望他搞好成绩,每回看到儿子打篮球就要阻止,于是,性格倔强的儿子频频和父母发生争执,最终闹到了要休学的地步。
听完李怀玉的讲述,蒋福兰立刻请会同县家庭教育指导者朱杏林介入,和一家三口分别沟通。“我们也是劝家长放平心态,不要逼着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而朱杏林通过打篮球和孩子建立信任,在休学的半年里,带着孩子参加各种篮球俱乐部和比赛。“最终,家长和孩子都能够互相理解,父母不再只看成绩,而孩子也愿意重回学校,皆大欢喜。”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蒋福兰表示,每次家长夜校结束后,只要家长想沟通,都能通过课程中老师和妇联留下的联系方式直接咨询。许多家长的真挚留言,也让她备受鼓舞。 
在会同,“家长夜校”授课形式更灵活,侧重体验、互动与实操,包括专家讲座、互动分享、案例分析等,既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现场指导,也鼓励家长间的经验分享,通过每日作业打卡、班委竞选领学、分组积分竞赛、优秀学员表彰等管理机制,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学校、家长、妇联之间共创、共享、共策,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协作共育局面。” 蒋福兰表示,下一步,县妇联将继续通过家长夜校,激发家长们参与家庭教育的热情,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为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家庭教育指导手记⑤
从全员培训的单线模式,到个性化定制双线指导
永州市江华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 梁庚秀 说到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很多人下意识就会想起家长会、家长培训,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身份是全员培训模式的执行者,虽然看到了不错的效果,可也看到了没有化解根源问题引发的冲突。 
都说冲突既是矛盾的深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看如何转化。而我则成长为一名与家长同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探路者:引入心理学赋能家庭教育指导,从传统的全员培训的单线模式,逐步探索出增加个性化定制家教指导模式。 
我最早切入家庭教育指导是2011年,那时我的理念主要来自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过往经历,认为只要把家长培训好了,很多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于是学校里的“家长课堂”每期如约开展,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家长积极投入,也看见了很多孩子的转变,成绩也显而易见,还被其他学校借鉴。 
而让我打破惯性思维、打破自我满足的局面,成为与孩子、与家长同行者的,是一次反转的家庭心理咨询。 
“老师,我们的孩子是不是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可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怎么办?”从坐下来到我示意这对父母停下来的这十几分钟里,这对爸爸和妈妈在不断地数落孩子这里是问题那里是问题,前后还有出入,他们一致认为孩子患上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当我跟他们聊起一些相关事情获取信息的时候,爸爸在一旁要不就是什么都不说,要不就是责备妈妈:“看,都是你!”妈妈说到孩子的事情滔滔不绝,可爸爸一责备她就不说话了,还低下头。 
一次两次也觉得正常,可次数多了,那就不正常了,再看看分开坐着的他们,并没有像班主任老师给我提供的信息那样——家庭关系和睦。于是避开了父母,我单独跟孩子小浩聊了聊。 
小浩第一句话就是“不是我要看心理医生,要看医生的是他们!”这让我想起在一次心理学的讲座上,一位心理专家说的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她说:家庭中出现问题的那个人,往往是看上去全家心理相对最健康的那个。我理解,因为其他人可能是导致那个人心理问题的始作俑者,而家庭问题通常经由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 
我开始觉得,小浩之所以前面一段时间表现出了厌学情绪,对父母和老师都充满了敌意,学校的心理老师介入也收效甚微,根源就在于他们只单向了解情况,没有找到孩子问题背后真实的需求在哪里,只把问题归结给孩子本身,只知道跟家长沟通,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意见,治标不治本,问题自然是越来越严重。 
当父母再次坐到我的咨询室里时,我与他们沟通了孩子的想法,同时就他们的真实家庭关系做了沟通,撕破假象找到根源,父母都沉默了,也理解了乖巧的儿子出现反常行为的真正原因。我想:这是一对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他们会知道跟孩子好好沟通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半个月后,小浩的班主任老师按约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小浩慢慢转回正常状态了。 
从这件事情过后,我发现,如果孩子有所谓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先试着从家庭的方面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当家庭整个系统是通畅的,那么其中个体基本会健康。 
从那次咨询之后,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与其特点和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家庭教育的“个性化定制家教指导”赋能模式开始萌芽,开启了我与孩子、家长们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探索之路。 
到如今,“全员培训”+“个性化定制家教指导”双线并进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陪很多孩子找回了成长的力量,陪父母们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也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