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7月18日> > 总第3218期 > 11 > 新闻内容
发掘70个“不被认可”的孩子,他的经验值得学习
新闻作者:文/杨松林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近,我在旧书摊上淘到一些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著作,如获至宝。
苏霍姆林斯基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他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了解并研究了七十多个难管教的孩子。他要求自己必须在那些不被认可的孩子身上,找到值得鼓励的闪光点,这样就会让孩子有信心,从而变成较强的学生。他把这些经历写成了一个个小故事。
 
1《尺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在某个小学里,有两个小男孩同桌,他们的关系很好,一个孩子学习比较好,另一个学习有点吃力。一次考试,那个学习能力弱一点的孩子很吃力,同桌因为学习很好,想帮帮这个学习上吃力的孩子。但是,这个学习吃力的孩子拒绝了他的帮助。在下一节劳动课上,老师让孩子们做一把尺子,学习好的那个孩子做得很不好,而这个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却做出了一把非常漂亮、精准度很高的尺子,老师就特地表扬了他。后来,这个孩子请求老师把他自己做的尺子拿回来,永远放在自己的书桌前,因为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做尺子就是他的特长。
从这样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善于发现、肯定孩子的长处,尊重孩子的差异。而作为父母更应该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进行培养,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无论是身为教师,还是作为家长,苏霍姆林斯基是特别善于反思的。刚参加工作时,他也曾有过失误。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孩子……不久,斯捷帕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
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想,应该是自己的斥责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可是,不愉快的事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发生了。一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留在教室,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迫,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他开始反思以前的做法,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极少使用责罚。因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都应多一点自省,蹲下身子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2在《家长教育学》这本书的开篇,作者与父母有七次谈话,语重心长地告诉家长怎么做个合格的父母。在谈话中,他讲到一位母亲,她在上学时成绩非常优秀,但是长大成人以后,她有了最大的怨恨,恨在她青少年时代教养她的人,只教了她学习,没有教会她生活。难道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吗?虽然学校里已经开始了素质教育,但是在家庭里,还是有很多家长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其他都可以缓缓再说,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孩子。他指出,我们作为老师、父母没有去思考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关系,对责任的培养。
在父母权威这一章,也给我很大的启示。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要一味地否定。可以先考虑一下,答应的后果会有那些,是否会对孩子形成实质性的伤害。如果没有太大问题,父母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去经历一下,不管好坏,孩子都会从这次经历中得到经验与教训。以后再有类似的事发生,孩子就会权衡,这样做值不值得。
当下的家庭教育,多是母亲陪伴,因家庭生计或观念认知等因素导致父亲缺位,不少父亲甚至认为孩子的教育就是母亲的事。苏霍姆林斯基则通过“寄语父亲们、致年轻父亲的信”等章节予以温情对答,字里行间可谓语重心长。教育者——父亲、母亲、教师的真正明智在于善于给孩子以幸福。
泛黄的纸页,亲切的文字,浸润的满是真情、善意、情怀。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的苏霍姆林斯基,以一颗赤诚之心,无限热爱儿童教育事业和他的家庭,一生执着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始终都在努力探求这种智慧的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