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7月11日> > 总第3217期 > 4 > 新闻内容
“逆社会时钟”母女档:打破年龄枷锁,奔赴心中热爱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欧阳婷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有“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今有18岁上大学、22岁毕业工作,25岁结婚、27岁生娃,60岁带孙子……“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儿”,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这句话?
对于大部分人,人生就像一面时钟,指引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着,社会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社会时钟”。
但偏偏有这么一群女性,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逆社会时钟”——近日,51岁的硕士毕业生王女士得到了全网祝福。这位来自四川成都的妈妈在48岁时成功考研,成为全校年龄最大的学生。她与青春洋溢的孩子们共同进步,被网友称赞为“逆社会时钟典范”。
拒绝“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后,人生轨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了3对“逆社会时钟”的母女档,她们在职业生涯稳定期或是逐渐步入退休状态的年纪,开始探寻不同常规的道路,与女儿、母亲组成最佳拍档,一起听她们讲述“逆行人生”。

  50+  学习不晚!
爱折腾的妈妈跟女儿一起考研  


今年53岁的陈应文,在株洲一所高校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即将退休的她有着多重身份:学生眼中认真负责的老师,女儿眼中温柔可靠的母亲。不过,她更喜欢的是湖南工业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的身份——2022年,她研究生毕业。
陈应文是一个主动与“社会时钟”对抗的人。在选择读研这件事上,陈应文有很强的主动性。
“我是一个爱折腾的人!我觉得人活着必须有目标,达成目标,无关年龄和身份,以前如此,未来亦如此。”在过去,作为一名老师,陈应文教过语文、数学、历史,除了本职工作应该掌握的知识外,她从没有停止学习。“我有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古筝六级等多项合格证,而且每天都会阅读背诵《弟子规》《唐诗宋词》等经典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行为。”
长期在学校工作,让她对更进一步的学历提升有了想法。但受限于高校繁忙的工作,这个想法一直无法实现。转折出现在2018年,陈应文的女儿准备考研。
“备考初期,女儿总是找不准状态,有时学着学着就消沉了,我想鼓励她。”言语很苍白,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言传身教,此时陈应文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陪女儿一同考湖南工业大学。
研究生考试,对于众多年轻人来说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二战”“三战”的不知凡几,对陈应文而言,年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工作,无一不是她要一个个战胜的“拦路虎”。于是,陈应文和女儿都开始了苦练:下班下课后,车载音响播放的是英语单词,女儿和她跟着音响一遍遍重复记;做家务时,平板电脑不是追剧,而是听老师讲题;到了深夜,母女二人坐在一桌挑灯夜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应当积极面对难题,竭尽全力去克服它,敢于追求热爱,这才是人生的意义。”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学习持续了将近一年,直到录取通知来临,陈应文紧绷的精神状态才真正舒缓。“我们都成功‘上岸’了!”
2019年,陈应文以初试第二名的成绩被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录取,女儿因为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放弃了这次深造机会。
陈应文并没有因为女儿的选择而影响自己,她走进了教室,从昔日讲台上神采飞扬的教师,成为坐在讲台下,和“小一辈”同学们打成一片的“姐姐”。
“现在社会生活这么丰富,人们在拓宽自身眼界的同时,逐渐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陈应文发现,那些在心智上不给自己设藩篱的人,只要他想做,就不存在因为年龄不能去做的事情。
读研究生时,陈应文一边工作,一边抽空上课,一边和同学、老师讨论自己观察、理解到的一些法学现象和问题,把时间掰成三瓣来用。得益于精准的规划,她把每件事都按照半小时、一小时的单位来分配,写一份作业预计时间多长,最终完成花了多少时间,如何提升速度,她会在心里做一个复盘。在这样极限用时的状态下,陈应文的坚持贯穿于她的求学生涯。
“之前我会想,等到了50岁,我的生活会不会还和之前一样,两点一线。”而真正走到了这个年龄,她感受到了“刚开始”的人生。“因为长期保持学习状态,我接触到了很多全新的领域。”毕业后,陈应文回到了工作岗位,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但她还有很多设想:学习家庭教育专业知识,成立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开一些公益性的讲座,或者在法学方面进一步学习、深造。
“‘逆社会时钟’不是要去做不一样的事来证明自己的独特性,而是要做自己,完善和追求自己的目标,这个过程,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时钟的过程。”陈应文说。  

60后,皆有可能!
她与女儿当同事:起号,陪拍   


拿起单反、背起相机包,穿着短袖马甲长裤跑鞋……与刘小燕初见,压根看不出她已年近六旬。今年57岁的刘小燕是一位来自邵阳市新邵县的摄影师。但在此之前,她和身边的朋友一样,遵循“社会时钟”——经历过下岗、创业开店,也期待过退休带孙的晚年生活,直到2017年50岁时,她的女儿大学毕业,她有了不一样的新想法。
当身边退休的朋友开始准备颐养天年、含饴弄孙时,平时喜欢用手机记录身边风景的刘小燕,从女儿手中接过了她闲置的单反,自学起了摄影。
起初,刘小燕完全不懂光圈、快门、感光度,都是自己一点点摸索,有不懂的就上网查,自己找感觉。同时,为了拍出更好的照片,她还不断更新自己的摄影设备,多年来,她在摄影上的花费达到了20多万元,“我不美容不化妆,摄影途中也顺便旅游了,等于所有的钱都花在了爱好上”。
“学摄影就要勤于按快门。”刚开始,刘小燕尝试去拍身边的亲人、朋友,“用学习的知识去拍,每次都会收获很多”。慢慢地,刘小燕开始把镜头对准陌生人——她的摄影作品发到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后,一些外地女孩到邵阳游玩时,会主动联系请她拍摄并予以报酬。
对于妈妈的热爱和改变,女儿唐漪淇并不意外,在她看来,“妈妈一直以来热爱生活,可能是与她一直愿意观察生活,热爱艺术的心有关”。
刘小燕的改变也给女儿唐漪淇带来了更多灵感。
此前,唐漪淇研究生毕业后,一直留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一年只回老家一两次。每次回家,刘小燕都会拿起相机,将镜头对准女儿,“女儿回家的时间不多,想把她所有的成长和变化,都通过镜头记录在我心里。”5年的时间,刘小燕就为女儿拍摄了1000多张写真,异域风、古风、田园风,各式各样的风格都有。
为了能给女儿拍出好看的照片,刘小燕做足了功课。“一回家,妈妈就拉我出去拍照。”拍照的过程中唐漪淇发现,妈妈对于周边适合拍照的地方,以及这些拍摄地什么时候好出片都了如指掌。
“每次成片都很令我惊艳。”说起妈妈的拍摄水平,唐漪淇语气中满是骄傲。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是她与妈妈专属的回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