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高考在鼓声阵阵的龙舟竞渡中落下帷幕,然而,考生与家长们并不敢马上放松,十多天后,他们还将面临另一场智慧与心态的考验——填报志愿。
十年寒窗,一朝试剑。填报志愿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尤其是今年,恰逢新旧高考模式更迭,张雪峰直呼“有点乱”,考生们出现选择困难也是人之常情。当纠结、焦虑还有迷茫来袭时,不妨看看他们的故事。
1“不确定性”不是洪水猛兽
2000年,一名江西上饶的考生在考数学时漏掉了试卷反面的三道题,最后被调剂到北京化工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
当时,他十分懊恼,那根本不是他想去的学校,更不是他喜欢的专业。
毕业后的头几年,他折腾了好几份工作,都干不长久,直到在阿里巴巴做销售员,才略微稳定下来。
2012年,他攒够10万块开始创业。这家微不足道的企业,先是遭遇国内竞争对手的集体围猎,接着,国外的竞争对手也发来了“死亡威胁”。尽管他诚惶诚恐,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应战,谁知短短4年后公司发展成行业老大,这个人就是滴滴出行的创始人程维。
程维曾提到,他非常喜欢看战争类的书,战争一定有胜利的一方,结果是确定的。后来,他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的成功与否并不能简单地类比战争胜利。
填报志愿之所以令学子们如临大敌,根源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选哪个学校、去哪个城市、学什么专业,也许能影响今后的一生,但要在几天之内做出决定,的确相当不易。更折磨人的是,这个决定不一定能实现,除了与分数有关,还需要一定的报考技巧甚至一些运气的加持,难以捉摸的样子,着实让人战战兢兢。
而之所以分享程维的故事,是因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诚然,不确定性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其实也蕴藏着机遇与乐趣。面对它、理解它、接纳它,其间的磨砺与成长是一份更宝贵的人生财富。
2每一步都有存在的价值
1963年,南仁东在高考志愿上填写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成绩出来后,他以平均98.6的高分(百分制)获得吉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南仁东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将去就读心仪的建筑学,谁知竟然被调剂到无线电专业,原因是当时国家在无线电方面更需要优秀人才。
毕业后,南仁东分配到通化无线电厂,在车间当工人。十年后,南仁东考上中科院天体物理学研究生,接着读了博士,成为知名天文学家。
2008年,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巨大科学工程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获得立项批复,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南仁东对每一张设计图纸都仔细审核、反复计算,指出方案中的欠妥之处。
他还时常到施工现场与技术工人交流,全都说到点子上。有时候,工人完成不了的作业,他拿起工具就干,动作娴熟得像一个老工人。原来,南仁东在无线电厂时,把钳工、电焊、钣金、铆工等工种学了个遍,制图、土建、水利等技术也样样精通。
FAST落成启用后,经过不断调试,年观测时长超6000小时,已发现700多颗脉冲星,标志着中国的射电天文学水平由远远落后一跃到领先世界至少20年。
有媒体评论,“中国天眼”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他所学的专业、从事过的各种工作,弯弯绕绕,最后都汇集于FAST。其实人生并没有那么多巧合,不过是无论身处何方、是不是心之所向,都全力以赴,积跬步而终成千里。
3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上
网络上流传着两份名单:
第一份: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显然,第二份名单上的名字知名度更高,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落第秀才,而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科举状元。
尽管现代高考与封建科举有许多不同,但都是带选拔性质的考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次改变人生轨迹、选择职业生涯的重要时刻。
封建时代,社会流动渠道单一,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书生大多只能回到家里务农,或者做些手艺维持生计。即使如此,依然有人突出重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记。
如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对成功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更像是人生中的一次阶段性小结,能一定程度上看出一个人十多年来学习方面的努力和坚持,也是对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考验,得偿所愿固然可喜可贺,失之交臂也不必悲观气馁。
考试只是社会评价体系中的手段之一,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更不能决定人生的全部。真正的命运,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潜质和优势。不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持续学习、勇敢尝试,不纠结于一次考试,不拘泥于一个赛道,不给自己设限,终将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
祝福每位考生不负青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