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失控,怎么办?”“孩子没有安全感,如何应对?”……关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讨论,一直是各大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家庭教育的困惑,反映着家长的育儿焦虑。
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了获得2024年湖南省家庭教育指导精品课程竞赛一等奖的两位小学校长,了解磨课、备课背后的故事,听她们讲述提升家长教育理念和能力的“密码”。
一次问卷调查后的课程设计
两个孩子情绪不稳定的烦恼,曾经困扰过长沙雨花实验第三小学副校长吴嘉丽很多年,让她苦恼不已。直到一次次在与孩子的陪伴倾听中总结经验,她才慢慢掌握了自己孩子的情绪密码。
与此同时,18年丰富的教学经历,让她发现:不仅是她的孩子,学校里低幼年龄阶段的孩子,普遍存在情绪问题。
今年3月,校园里的一个偶然事件,让吴嘉丽下定决心打造关于“孩子情绪”的课程。
有一天,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小许(化名)突然情绪暴躁,老师们想尽了办法,但依旧找不到原因。
细心的吴嘉丽觉得事情不简单,通过蹲点在班级的观察,她发现小许是一个很爱面子的孩子。原来,前几天,因为推打了同学,一些老师在办公室当面指责他,爱面子的小许拒不承认,也不道歉,一直在角落里哭泣。
“孩子爱面子,当众被指责,让他感觉自己得不到尊重。”小许的表现,对吴嘉丽触动很大。她意识到,孩子对情绪有需求,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共情,要从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
“何不做一个问卷调查,了解一下小学阶段孩子的情绪失控现状?”吴嘉丽是一个雷厉风行的行动派,她迅速发动长沙各个区的朋友,做了一份677位家长参加的线上调查问卷。
58%的孩子有1~2次情绪失控、7%的孩子从来没有情绪失控……看着调查出来的数据,吴嘉丽陷入了沉思:孩子的情绪需求很大,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程设计方向。
“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学会共情,这是我在《读懂孩子的情绪密码》中常说的三句话。”吴嘉丽告诉记者,学会共情是最难的,“对于低幼阶段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不仅要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还要学会共情,用倾听陪伴而非说教的方式去读懂孩子的情绪需求。”
吴嘉丽的课程推出后,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自己家的孩子,经常在玩玩具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以前,我会去指责他。”一位幼儿园老师把吴老师的课程,分享给了身边的朋友,她告诉记者,“现在,我按照吴老师的方法,换位思考,去与孩子共情。这种平静温柔的教育方法,让我和儿子的亲子关系增进不少。”
“其实,家长的情绪也需要理解。家长只有更好地调整情绪,才能高质量陪伴孩子。”吴嘉丽说,下一步,她将深入研究家长的情绪需求,让家长做情绪的主人,做好孩子的榜样。
一堂留守儿童学校的创新课程
“父母才是孩子最初和最后的安全岛。”这是邵阳武冈市光明小学校长曹丽君在开展“向阳花”行动讲座时常说的一句话。
在曹丽君27年的从教生涯中,她看到了许多亲子关系的矛盾与不幸。这些矛盾与不幸,大都是因为家长以爱的名义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内在动力和负责任的能力,在父母的爱中喘不过气来。
北京市曾经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其中有一项提问是“你对父母的态度”,若干选项当中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曹丽君所在的小学,留守儿童占了70%。由于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外省打工,相较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他们对父母的感情更加淡薄。更为严重的,是孩子们安全感的缺失。如何缔造孩子的安全感,便成了她思考最多的问题。
为了打磨好这堂精品课程,曹丽君翻阅大量的资料,前后三次录课,“每次我都根据录课中发现的问题,对课程进行反复打磨。”
在“再现课”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让曹丽君很意外的事。一位40岁的家长刘涛(化名),在曹丽君讲到“要通过尊重、理解、支持、温暖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时,他想到了自己长年累月在外地打拼,只是给了孩子物质上的安全感,没有为孩子营造温馨有爱的心理环境。
“一年只有过年回来一趟,与孩子缺乏沟通,孩子在缺乏父爱的环境下长大。”刘涛说,曹校长的课,深深触动了他。后来,刘涛每两个月抽空回家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谈心,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今年3月,《如何缔造孩子的安全感》课程正式发布后,曹丽君又多次分学段给家长们上课,很多家长课后又联系她,倾诉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困恼。她强烈地感受到,家长比孩子对家庭教育课程有更迫切的需求。
曹丽君的课程,对宝妈杨昕(化名)影响很大。杨昕的两个孩子都在光明小学读书。最开始,她对小儿子总是夸奖,对大女儿却总是指责。长期被批评,让女儿十分缺乏安全感。
听完曹丽君的课后,杨昕开始鼓励女儿,经常有意无意地去发掘她的闪光点。“现在,女儿比以前乐观自信很多,并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比赛和各种文艺表演活动。”杨昕说。
“在家庭教育这一块,我也觉得作为校长来讲课很重要。”曹丽君说,“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他们就像一条绳子的两头,校长带头,可以更好地带动家长和学校老师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优秀的家教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