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6月06日> > 总第3212期 > 16 > 新闻内容
铁笔生花,点缀他们两代夫妻的幸福之花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赵晗菁 供图/受访者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5月8日,在2024年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的“一个字让你爱上中国”专题展上,一组三湘四水14个地州市名胜宝庆烙画系列作品,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的注意力。
这组由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宝庆烙画传承人唐文林、王艳萍夫妇联合出品的系列作品,以手工竹纸为材料,通过烙画加彩技艺, 展示了湖南最具特色的自然人文风光和文旅品牌。
用自己的作品传播湖湘文化,一直是唐氏夫妇的共同心愿。
5月30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了夫妻二人位于湖南邵阳的工作室,有趣地得知,在这对非遗传承夫妻档的眼里,他们不仅是人生伴侣,也是同事,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成长,相互督促,相互激励,他们铁笔生花,共同绘就了彼此的人生,甚至感染了下一代……
 
因烙画结缘,夫妻同心学非遗
伴着五月的细雨,记者来到位于邵阳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宝庆烙画工作室,推开大门,一股木香扑面而来。
只见大大小小、形式各样的烙画作品整齐堆放,唐文林和王艳萍伏案桌前,一人手握电烙笔,另一人手持毛笔,在同一张烙画作品上分别进行勾线和填色,整个工作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窗外雨声和电烙笔的震动声。
“红旗要用正红色,颜色可以深点。”看着妻子王艳萍的笔法,唐文林轻声提醒道。停下工作,王艳萍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介绍道:“这幅宽0.6米、长1米的烙画作品,是为庆贺湖南图书馆建馆120周年所作。”
宝庆烙画古称“烙花”,是用炭火、油灯、烟灯炙烤加热烙铁,在器物上烫烙图案的一种传统美术工艺。2021年,宝庆烙画正式成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文林和王艳萍也成为了宝庆烙画的省级传承人。
如今,已过知命之年的夫妻二人,一直都在和烙画打交道,也是烙画,让两人相识、相知,从而相伴一生。
王艳萍出生在手工世家,父亲王延意是当地出了名的宝庆烙画艺人,当时作为高中同班同学的唐文林十分向往这门手艺,便拜师王延意门下,成为宝庆烙画的第四代传承人,两人时常一起交流学习烙画技艺。
1987年,两人一同考入衡阳师范专科学校(现衡阳师范学院)国画专业,学业空闲时便一同回家,帮王延意照顾家里的烙画生意。
“当时还没有非遗传承人之称,我们都叫民间手艺人。”唐文林和记者坦言,最初学习烙画,除了喜爱外,更是想多学习一门赚钱的技艺,但学着学着,就被这门手艺吸引,不由自主地想钻研,也是这份执着,让两个人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大学毕业后,两人都成为美术老师,同时继续研究烙画技艺,并不断摸索和创新原创烙画作品,先后完成了136幅系列作品《邵阳老手艺》、139幅系列作品《湖湘老行当》、24幅系列作品《湖湘二十四节气》等原创作品。

是知心爱人,也是默契搭档
回忆起前半生,夫妻二人觉得,烙画与他们早已融为一体。
“作为大学老师,我们教授美术课程的同时,也会传授烙画技艺。”王艳萍说,令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合力创作《湖湘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
该系列作品达24幅,光前期收集素材,两人就花费了十余年时间。“我们创作该系列作品时,将湖湘民俗融合其中,包括农事、古建筑等。”唐文林回忆道,其中光是农事活动,夫妻二人就花费1年多时间去农村、菜市场收集素材。
三十年的相濡以沫,唐文林与王艳萍在烙画创作上有着极高的契合度。两人是彼此的知心爱人,也是默契搭档,但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不免有过争吵。
“我记得创作年俗主题烙画时,我们就因为如何体现年猪这一场景有争论。”王艳萍回忆,唐文林觉得春节一定要体现宰年猪的场景,才具代表性,王艳萍则觉得该场景过于血腥,不如换成抓年猪的场景来得温馨。
“这样的探讨与其说是‘争吵’,不如说技艺切磋,因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把作品做好。”唐文林笑着说。
除了烙画,夫妻俩也专注于湖湘民间艺术的研究和收藏,“为了这些藏品,他甚至偷偷把一套房子卖了,当时可把我气坏了。” 王艳萍无奈地说。
“我当时也很犹豫,毕竟想到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如果我不买下这些藏品,它们可能就流失甚至销毁了。”唐文林解释道。
对此,王艳萍笑说:“还好他是讨了我这么个老婆,不然还有谁懂他。”
唐文林非常感谢妻子这么多年的陪伴、包容与理解。“是她带着我走进了烙画的世界,作为女性,她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太多。”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儿子唐佩嘉刚出生时,王艳萍为了带孩子,暂时停下了烙画创作。
“带孩子是件非常繁琐的事情,让我无暇分心于烙画创作,那段时间我经常一边哄孩子,一边看唐文林创作。”王艳萍回忆,那段时间的丈夫常常瞧自己的“脸色”创作作品。
“我每每完成草图时,只要她在旁边皱眉,我就知道坏了。”唐文林笑着说,“比起我,她的审美更加细腻,作品展现出的情感也更丰富。”
王艳萍则说:“他的手艺比我更加精细,展现出的作品画面更加精美。我们之间没有谁技艺更好之说,我们是相互学习、一起成长,每幅作品的背后,都是两人的共同努力 ,这也正是同行夫妻的意义所在,因为我们是同行,所以更加懂彼此,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上,我们都互相支持和陪伴,更相互成就。”
 
“烙”出序章,年轻夫妻有新故事
 这些年来,唐文林与王艳萍共培养了近2000名烙画学生,其中最特别的,当属儿子唐佩嘉和儿媳龙娟。更有趣的是,因烙画结缘的夫妻故事,在儿子身上“烙”出序章。
“虽说佩嘉从小就耳濡目染烙画技艺,但他真正想学习烙画,已经到大学时期。”王艳萍说。
唐佩嘉和龙娟,也是因烙画结缘。
2017年研究生毕业的龙娟来到邵阳学院任教,与艺术系的老师成为室友,“我常常听室友谈及唐文林和王艳萍两位老师,说他们是如何热爱烙画和湖湘传统文化,于是我十分憧憬认识这对恩爱夫妻。”
在室友的介绍下,龙娟有幸来到唐氏夫妇家中参观烙画。一进门,她就被家中藏品所震撼,“我仿佛进了一间民间博物馆”。
初次接触,龙娟就对这对同行夫妻充满了好印象。除了烙画,龙娟也从室友口中得知,夫妻二人有一位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儿子。
“在室友的介绍下,我们两人逐渐熟识,我了解到这是个善良、赤诚,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男生。”烙画,也成为了两人的共同话题。
因烙画结缘,又因烙画更加了解彼此。2023年,唐佩嘉和龙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作为宝庆烙画的第五代传承人,平日里除了和父母学习烙画技艺外,唐佩嘉和龙娟也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延伸,创作了更多以烙画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夫妻二人还利用自己的特长,将烙画制作技艺以纪录片、AR技术等方式展现。龙娟还利用专业知识,与丈夫合拍了一部《用英语讲好湖南故事之宝庆烙画》纪录片。
“比起父母,我们目前是烙画的‘初级新手’,我们也会不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突破创新,可以说烙画深深影响着我们夫妻两代人。”龙娟感慨道,烙画已成为夫妻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话题,它已然成为二人情感的纽带,串联着过去,影响着未来。
 
对话“同行”>>
 记者:作为同行夫妻,两位觉得在生活和工作中,彼此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
唐文林夫妇:在生活中我们是伴侣,是彼此情感的寄托;在工作中我们的搭档,是彼此学习的老师,我们相互成长,更相互成就。
  
记者:父母的感情和对烙画的热爱,对你们有什么影响?
唐佩嘉夫妇:就烙画而言,我们崇拜父母的技艺,觉得他们彼此成就的默契值得我们学习;就夫妻感情而言,父母的相濡以沫,耳濡目染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更懂得如何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