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5月30日> > 总第3211期 > 11 > 新闻内容
寻寻觅觅8年,“90后”夫妻重燃千年窑火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3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湘江一路北去,在流经永州祁阳市黄泥塘镇唐家岭村时,拐了一个180度的大弯,留下一个传说。这个传说,被一对“90后”夫妻从小记在心底,并最终在他们大学毕业后去探寻、挖掘。历经8年的时间,他们让这个传说再现人间,一份最迟在唐朝点燃的窑火千年后复燃在湘江河畔。
这对“90后”夫妻就是曹甲伟和唐清彩,他们复原了失传千年、被专家称为“唐家窑”的柴烧龙窑。

  寻找  

“从小就听长辈说,家乡以盛产手工艺的陶艺品出名,但并不知道是哪个朝代,也没有见过窑厂。”5月27日,出生在祁阳市黄泥塘镇唐家岭村的女子唐清彩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小开始,一颗寻找制陶技艺的种子就埋在了她的心里。高中毕业后,唐清彩考上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攻陶瓷。
2007年大学毕业后,唐清彩回到家乡教书,并与大学毕业后回乡开书法培训班的小伙子曹甲伟相识、相恋、结婚。
“我大学学的是室内设计,爱人主攻陶瓷,在耳濡目染下,我对陶瓷也渐渐有了兴趣。”毕业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曹甲伟笑着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好奇心驱使他们决定寻找、恢复家乡制陶记忆。
自2012年起,他们开始到处打听祁阳土窑的“蛛丝马迹”。
根据史料记载,唐家岭村及周边,在唐宋时期就有规模较大的制瓷窑多处,延续烧制约600年,是最能体现湘江流域制瓷业成就的典型窑厂之一。当地器物在入窑后因流淌、互相渗透而烧成窑变花釉,呈现出精美花纹。
曹甲伟和唐清彩还发现,唐家岭村有一种带有白色物质的泥土,耐高温,是制作陶瓷品的上好材料。
但从前的窑址在哪呢?他们经常向周边的村民打听。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一天,曹甲伟和唐清彩听别人说湘江边某处有碎瓷片后,又立马去江边查看。
“我们在沿河两岸发现了废弃的窑堆,而且沿河两公里都有碎瓷片,断定这里就是以前烧瓷的地方。”曹甲伟高兴地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看到瓷片的一瞬间,脑海中就只有一个想法——离恢复唐家窑制陶技艺又近了一步。”
在现场,曹甲伟和唐清彩发现了碗、盘、碟、茶盏、花瓶等陶瓷的碎片,碎片上有莲花、鱼纹、人物图案等印花和花纹,还有“天下太平”“福山寿海”等文字。
“我甚至发现有些陶器上有指纹,那一刻真的觉得很震撼。”曹甲伟激动地说。
夫妻俩也陆续从当地居民家中征集到了一些陶瓷,其中一只碗里侧有“唐家作号”四字,此后又相继发现“唐三十二作号庚寅”“唐三十七作号庚辰”等刻款器,加上当地现今仍有很多唐姓居民,故而当地百姓和收藏人士都称之为“唐家窑”。   

再现

“找到旧窑址后,我差不多每天都在那里待很久,观察每一块瓷片,琢磨其中的古法技艺。”曹甲伟说。
同时,曹甲伟夫妻俩决定重建“唐家窑”,让唐家窑烧制技艺得到传承,重现人间。
根据史料记载,唐家窑是一种出现于商代的龙窑,呈长条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如龙似蛇,因此得名龙窑。
但是,曹甲伟和唐清彩都没有建窑的经验。怎么办?
除了四处搜集资料,曹甲伟、唐清彩夫妻还去了全国各地的一些窑口参观,拜访了一些制瓷名师名家,详细了解唐家窑陶瓷的制作烧制工艺。
但是一些窑口允许他们参观,却不允许他们拍照,也不允许用尺量。曹甲伟只好凭记忆记下窑门的形状、火道的长度、烟道的位置,以及用砖的多少等信息。
回家后,曹甲伟又用三个月的时间打磨,设计出了窑的施工图,并请当地工匠施工建设。
2018年底,夫妻俩在唐清彩老家屋后的自家山地上建起了一座唐家窑,窑依山而建,就像一条龙,按照古法,这个窑用柴烧制陶瓷,也被称为柴烧龙窑。
就这样,失传千年的唐家窑重新出现在了唐家岭村。
2019年,夫妻俩决定烧制第一炉窑。
“决定烧第一炉窑时,我其实都不会拉坯。”曹甲伟笑着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第一次烧制的500多件泥坯,都是唐清彩和请的当地工匠制作的。后来,曹甲伟在妻子唐清彩的指导下,并通过网络视频学习,才学会了拉坯。
上釉、摆放等都是夫妻俩来完成。“摆放泥坯也是有讲究的,摆放得不好,可能会造成器物有瑕疵。”曹甲伟告诉记者,在泥坯的下方,他也没有选择大多数人用的铝板作隔断,而是铺上了稻谷灰,作用是一样的,但成本更便宜。
2019年3月,经过三天三夜的烧制,在火熄5天后,曹甲伟、唐清彩夫妻俩决定开窑,“开窑的日期是一个传统观点认为的吉日”。第一次开窑,曹甲伟其实心里也没有底,便在开窑前一天,循着记忆,偷偷地拿掉一块砖,伸手进去弹了一下。在听见一声清脆的声音后,曹甲伟心里有底了。
开窑当天,很多人闻讯而来。
一件件纯手工制作的瓷器从窑中起出,这是夫妻俩建瓷窑后第一次出窑作品,器形有碗、碟、杯、盘、盏、钵、壶、瓶等10余种,外形优美,图案古朴。   

发展  

“第一次烧制的成功率超过了10%,我们很开心!”唐清彩说,但是如果要发展传承好这个产业,这个成功率还不够,而且釉色上还有很多提质升级的空间。
2020年,为了更好地研制、试验,曹甲伟、唐清彩夫妻俩从河南定制了一台烧电窑,一次可以烧制几十件作品。烧电窑的好处很多,烧制的过程更短,温度更可控。
“一件陶坯制作完成后,放入窑里,在1200℃至1300℃高温下经过三天三夜的烧制,才能变成一件完整的成品。烧制过程中,处理好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温度稍不适合,便达不到预期效果。”曹甲伟介绍,对柴火窑来说,木材如果不好,就会影响陶瓷的成色;为了控制温度,要有人24小时守在窑旁,随时观察温度,提醒工人加柴或减柴。曹甲伟回忆,他目前为止用柴火窑烧了三次,每一次要烧3天3夜,每一天他都要24小时守在窑旁,不能睡觉,“实在太辛苦了”。而且,天气不同也会影响陶瓷的品质高低。曹甲伟认为,“天青色等烟雨”这句知名的歌词讲的就是天气对陶瓷釉质的影响。
使用烧电窑,曹甲伟不用那么辛苦,而且可以更频繁地做试验,了解在不同的温度、时长等情况下,陶瓷颜色、品质等方面的变化,并尽量往自己想要的成品方向前进。
选泥、拉坯、雕刻、上釉、烧制……这如今是曹甲伟和唐清彩每天都要重复几十次、上百次的单调动作。“烧制陶瓷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就在于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解开谜底前的那一刻,连制作人都不知道最后成品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每天都陶醉在开盲盒的游戏中。”曹甲伟说。
“我们目前烧制的重点作品是复原茶盏、花瓶等,并以定制为主。”曹甲伟说,“目前,我们在探索和传承古代陶瓷技艺的路上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难,但瓷窑文化传承技艺的魅力是支撑我们夫妇俩走下去的动力。”
对于唐家窑作品的未来,曹甲伟、唐清彩夫妻选择的是“坚持”两个字,他们把历经20年时间才复原定瓷烧制技艺的“定瓷三杰”蔺占献、陈文增、和焕作为榜样来激励自己。
曹甲伟夫妇的行动也引起了当地的重视。就在5月中旬,永州市政协副主席、祁阳市委书记蒋良铁一行来到唐家岭村考察调研,并出谋划策。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唐家窑的体验馆,希望借文旅来扩大影响力。”曹甲伟说,同时,他们也希望更多的人来从事唐家窑产品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