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草木茂盛,气候不热不燥,是带孩子认识植物、采摘野菜和野果的好时节。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汪勇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叶子专家”,从记录身边的植物到利用历史人文知识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植物的兴趣,再到变身“手作达人”带着孩子们做手工,他与妻儿一起,用近3年时间记录下长沙周边的800多种植物。他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都说爱人如养花,养孩子也不例外。”
“叶子专家”这样遛娃
2010年,辞去中科院研究所的工作后,祖籍安徽的汪勇决定帮助妻子一起自主创业,成立自己的贸易公司。“没想到公司刚起步就碰到新冠疫情,各项工作都搁置了下来。”汪勇介绍道,对植物感兴趣且“专业对口”的他便起了记录身边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念头,“闲着也是闲着,刚好能趁此机会带孩子拓宽一下知识面”。
汪勇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他们一家观察植物的范围基本在长沙周边。最开始,他只是习惯性用手机拍下各种植物,碰到有特色的品种,甚至会停下来观察许久。在耳濡目染下,女儿一一和儿子土豆也跟着有样学样,并时不时提出“爸爸,这个果子很香,它叫什么名字”“爸爸,这个果子能吃吗”等花样问题。
2022年10月,汪勇一家人去长沙神仙岭风电场徒步,在上山的过程中,路边一丛丛浑身带刺且结满野果的草本植物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汪勇便顺势带孩子们开启了“植物小课堂”:“黄果茄,茄科植物,枝条上面有刺,它的果实没成熟时像小西瓜,上面还有花纹,而成熟了以后就像小香瓜,花纹几乎消失了,果实打开后有类似香瓜的香味。”
绘声绘色的讲述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眼睛一亮就顺势要摘,汪勇立刻制止:“不能吃!黄果茄的果实和整个植株都含有微量毒素,你们不要贪玩去碰它。”
虽然黄果茄有毒,但也是一种药用植物。汪勇告诉记者,黄果茄可治疗牙痛,果实吃起来是苦的。
渐渐地,汪勇成了“孩子王”,经常带着一群孩子满山认植物。“给孩子们讲故事、做实验,更能激发他们对植物的兴趣。”汪勇回忆,有一年秋天,他们去洋湖湿地公园露营,邻居家的小朋友好奇黄杨叶片上的鼓包是什么,汪勇解释:“黄杨这是生病了,叶子里面长了虫子。”随后,他鼓励小朋友实践出真知,“你把鼓包捏开看看,自己证实”。
捏开鼓包,果然几个小虫子现出原形,小朋友兴奋地大喊:“汪叔叔你是叶子专家!”
不知不觉间,汪勇的镜头下记录了长沙周边近800多种植物,从科普植物到人文,他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植物的奥秘,也带着孩子一起走进植物世界。
一碗“狗尾巴草粥”引发热议
在浏阳河边采了几把狗尾巴草,经过清洗晾干,研磨脱皮,再烹煮,放上调味料,一碗热气腾腾的“狗尾巴草粥”就做好了。
“口感是糯糯的,但没有什么味道,因为脱壳不够彻底,喝起来还有点‘硬’。”汪勇向记者分享了一次难忘的常见植物料理经历,“大家常见的狗尾巴草其实跟小米(粟)同属,在远古时期人类将种子饱满、颗粒较大的狗尾巴草的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代代的筛选、栽培之后,就培育出了如今吃到的小米。”
“说到小米演化于狗尾巴草这一话题时,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想要看看我是不是吹牛,于是便让我挑战用狗尾巴草做食物。”这一留言激发了汪勇的热情,他带着全家一起去浏阳河畔“打野”,一开始他尝试了油炸,还用上了空气炸锅,结果草籽崩了一锅。几次失败后发现还是熬粥比较靠谱”。汪勇告诉记者,他将这次尝试拍成短视频发到了网上,“狗尾巴草粥”被网友戏称为“黑暗料理”。
尽管第一次尝试的“狗尾巴草粥”味道不尽如人意,但汪勇开始认真研究“植物食谱”。汪勇介绍,追溯中国人的餐桌历史你会发现,在夏商周时期,人们主要通过采摘野菜补充营养。
于是,厨房成了汪勇的“实验基地”,从薤白炒腊肉、野蒿子粑粑、榆钱炒鸡蛋等家常菜开始练手,汪勇逐渐找到不少“稀有食材”,并总结了它们的口感:“比如菊科的稻槎菜,石竹科的卷耳,十字花科的碎米荠等都可以烹饪。稻槎菜粑粑口感不太行,碎米荠下面条很鲜美。”
和孩子们一起户外“打野”,汪勇厨艺见长。今年春天,汪勇一家在道林古镇附近一片水源地露营,带着孩子们挖完水芹后,他就地打起了火锅。“水芹的口感比西芹丰富多了。”他笑着介绍。
大自然就是孩子的“百科全书”
“我们家的阳台上种植着三角梅,它的花其实是叶片特化来的,呈现出红色或者浅紫色,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花瓣和叶片几乎是一样的……”不久前,女儿写的一篇观察周记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读着女儿的文字,汪勇不吝夸奖:“她现在也是个小小‘植物学家’啦!”
比起机械性地科普植物知识,汪勇更喜欢“引经据典”,南方常见的冬葵(又名冬寒菜),从他口中说出便是:“《劝学》里面提到的‘青青园中葵’,《十五从军征》里说到的‘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述的都是冬葵,长沙现在还有吃冬葵的习惯,菜市场也能买到。”
女儿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花生的介绍。当时她刚学完《落花生》,回家就讨论为什么花生又叫“落花生”,汪勇告诉她:“跟大部分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陆生植物不同,花生开花之后,果针就会落下扎进土里发育成子房,在底下生成果实,这样看‘落花生’是不是就很形象?”为了让孩子能彻底理解,他科普完后还带着孩子回乡下一起拔花生。
“号称是对付湿气之王的金刚藤嫩芽真的好吃吗?”
“湖南人为什么把芹菜叫富菜?”
……
从抛出问题入手,到抽丝剥茧去解答,汪勇记录植物的方式让许多父母感兴趣,不仅有人支招讨论,他还被网友称为“百科全书”,不少孩子也通过这种方式对植物学、农学产生了兴趣。
实验小帮手,手工小达人
“无论是认识植物还是学习别的事物,都需要认真观察、亲身实践。”在记录植物的过程中,汪勇逐渐发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有一次,女儿一一从学校领了藻类回来,放进塑料瓶里养。“她突然发现在阳光的照射下,塑料瓶里产生了很多小气泡,她很好奇这些气泡是什么。”自然课的老师认为,气泡可能是藻类因为阳光加剧了腐败,从而产生了甲烷,汪勇补充:“也可能是因为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氧气。”
究竟是氧气还是甲烷,这则视频发出后,迅速引发了网友的讨论,汪勇告诉记者:“我跟女儿约好,下次将气体收集后,用带火星的木棍做一个复燃实验。”
除了解答谜题,汪勇还热衷于带着孩子一起做植物手工。
秋天捡无患子做肥皂,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手工活动之一。“爸爸妈妈带我们去浏阳河边捡无患子,它长得圆圆的,黄黄的。”一一笑着回忆。无患子经过清洗、蒸煮,挤压出的汁水就是简易版的“洗手液”,汪勇还给孩子们准备了皂基和各种可爱的卡通模具,“先将皂基隔水加热,再以7:3的配比与过滤后的无患子汁液搅拌,然后倒入模具,等待冷却成型就可以用了。”汪勇介绍。
每年春天用法国梧桐做植物拓印染,秋天摘拐枣做长沙特色小吃酸枣糕……汪勇的植物手工玩法多种多样。他告诉记者,今年的暑期计划是带家人一起去湘西观察珙桐,把“田野课堂”开到湖南的各个角落,“用心观察,用爱呵护,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