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5月16日> > 总第3209期 > 11 > 新闻内容
她回湘打造全球首个再生稻无人智慧农场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5月13日,早稻已进入分蘖盛期,在益阳市大通湖区,翠绿的稻田上方,无人植保机正在根据水稻长势进行精准变量施肥,作业完成后,自动回到机库。
基地库房里,无人旋耕机、无人插秧机等设备已经完成今年春耕的使命,被清洗保养后,静待下一次“出征”。而无人驾驶除草机、无人驾驶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等农机装备,则气宇轩昂,整装待发。
这是“新农人”熊姣军在湖南打造的全球首个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场的春耕图景。这个农场已经实现“耕、种、管、收、烘”全流程无人化或少人化作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熊姣军曾经是一名在上海工作的白领,后来卖房卖车回到湖南乡村种田,“我希望让种田变成一种时尚”。

卖房卖车回湘种田  


初见熊姣军,第一感觉是漂亮、干练,谁也不会想到她已深耕现代农业多年。
1982年出生的熊姣军家在湖南农村,回忆小时候的种田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小时候,农村搞双抢时累得要死,晒得要脱两层皮。插田、割禾、打稻谷、挑稻谷等都是人工,家里才3亩田,双抢要搞一个月。”因此,“跳出农门”成为很多父母激励孩子努力读书的共同理由。
后来,熊姣军考上了大学,就读国际贸易专业,并在上海找到一份工作。她的丈夫则在上海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到了中层管理岗位。夫妻两人每年的收入颇丰。
但2011年,熊姣军毅然放弃上海的高薪职位,回到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成立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生态稻米和特色水产。
“或许是内心的乡土情结让我下决心辞职吧。”熊姣军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体验城市的繁华后,她更想念看着农作物生长的那份喜悦,而且,在城市生活久了,发现吃得健康成为很多人的共同诉求,因此她想回农村,生产健康的粮食。当时,上海、苏州等地的乡村农业机械化耕耘的场景,也给了她信心,觉得农业大有可为。
熊姣军刚回家当农民时,家里人大多不支持,只有她的丈夫支持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当时是我独自先回来创业,一个人选田地、厂址,一个人对接改建厂房、协调装修、选购设备……每一次都是报喜不报忧。”
熊姣军的丈夫懂她、理解她,并坚决辞职回来帮她。两人最终把在外打拼购买的房子、车子都变卖,回到大通湖区千山红镇种田。
创业伊始,一切并没有相象中那么美好。
为了推广有机肥料,已很多年没有从事农业体力活的熊姣军,亲自为客户配送、运货,一袋50公斤的肥料,她深吸一口气,就自己扛到了肩膀上。
头3年,熊姣军亏光了所有积蓄。在家人的支持下,熊姣军反思、学习、实践,跑遍湖南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直到第5年,熊姣军才算站稳脚跟。
“内心深处也曾有一点点后悔,但是热爱让我坚持了下来。”熊姣军说。

  院地合作助种田公司变高新技术企业  

熊姣军的公司虽然是一家种田的公司,但在她的努力下,成长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10多个单位都有过合作,曾经一年就承担了20多个科研项目。”熊姣军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介绍,她流转的1000多亩耕地中有100亩试验田,合作模式是院所高校设计科研方案、划拨科研经费,她则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为了保障每年前往农场的不同团队、上百名科研人员的住宿,熊姣军特意建了一栋二层小楼,给每间宿舍安装了空调。而她本人也成为学生们的“田间导师”和“生活管理员”。
院、地合作模式的好处非常明显。熊姣军说,最明显的就是农场成了“技术特区”,她和周边的农民能够第一时间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大家经常发出‘哦!原来还可以这样种田’的惊叹。”熊姣军介绍,比如湖南农业大学等团队实施的“减肥增效”和“高档优质稻栽培技术”试验,成果在前几年已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当地每亩稻田的化肥施用量减少了50%,亩均增收400元以上。
在与不同的科技院校和专家的接触中,熊姣军心中“穿着皮鞋坐在办公室就能把田种好”的梦想在熊熊燃烧。尤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打造的水稻无人(少人)农场让她心潮澎湃。
时机在2023年成熟。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什么是再生稻?再生稻是指种一茬收获两回,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具有一定产量的水稻。种植再生稻,省种省工、减肥减药,适宜在温光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推广。
熊姣军决定打造一个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场。“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家,劳动力短缺,而再生稻+无人农场就能避开劳动力短缺这个问题,而且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熊姣军的想法得到了罗锡文的支持,最终形成了以罗锡文团队研制成功的水稻无人(少人)农场关键技术及装备为基础,由3位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所在团队——华南农业大学的农机团队、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的栽培团队具体指导,采用“公司(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的产学研用结合模式。  

无人农场这样运作  


耕田有无人耕田机,播种有无人插秧机、田间管理有洒药施肥的无人植保机、收割有无人收割机、稻谷收回后有智能化管理的烘干机……在熊姣军的400亩无人(少人)智慧农场,已经实现“耕、种、管、收、烘”全流程无人化或少人化作业。此外,农场还构建了包含高清视频监控、TD-LTE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技术等智能管控平台,可以进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
“灌溉只需要通过手机操控就能完成。”熊姣军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介绍,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哪一块田需要灌水以及灌水量,并通过手机开启灌溉。如果要晒田了,也可以通过手机遥控,把排水口打开,进行排水。
再生稻的第二季产量与收割机很相关,为了提高产量,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减少收割机履带对稻茬的碾压。为此,熊姣军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在前期就对田地进行分块规划,保证插秧的路线要直、禾苗与禾苗之间的宽度要适当,以尽量实现收割机运行时履带对稻茬零碾压。
无人(少人)农场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熊姣军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以前一家四口种三亩田,双抢时要辛苦劳作一个月,现在双抢时,300亩田2个人只要半个月就能搞完。“人力减少一半,时间少了一半,效率提高了上百倍。”
据了解,普通的再生稻第二季亩产约150公斤,熊姣军的再生稻第二季亩产约500公斤,“去年,我们的再生稻两季平均亩产1192公斤”。
在熊姣军的带领下,不少农民也开始种植再生稻,附近的其他种粮大户也共享她的现代农业机械。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和她一起种田。
“我的公司里有很多本科生、研究生。他们每个人都能开农业机械,都能在田里秀一把。”熊姣军说,“我想告诉大家,种田也可以很时尚,种田不是摸锄头,而是摸科技产品。”
近年来,由于对各种农业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术的熟练运用,熊姣军成为大家的学习对象,不仅每年要接待10多批观摩学习团,还常常受邀去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为学生讲课。
同时,熊姣军发挥农业“领头羊”和“湖南省三八红旗手”的模范带头作用,近年来在大通湖区共带领733户脱贫户发展优质生态稻米产业。通过直接帮扶与股份合作,熊姣军及宏硕生物科技公司免费发放了187万元的生产物资,给相关人员分红50多万元,每年发放工资200多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