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少年联合杀了一个少年后埋尸,他们均不满14岁,行凶手段触目惊心。
这起近日轰动网络的“邯郸13岁初中生被杀害”案,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讨论。
新京报的采访还原了部分案发经过:3月10日下午,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13岁初中生王子耀被三名同学合伙骗到蔬菜大棚,然后抢走他的手机,并且把微信里的钱转走。之后,3名同学把小王活活打死并掩埋,小王被挖掘出来时,发现他的脸已经被打得面目全非。
又一起恶劣的校园霸凌事件。是的,又一起。这样的校园霸凌事件在互联网上其实并不新鲜了,它仍一次次刺痛人们眼睛的缘由,是越来越难以置信的低龄和越来越残忍的犯罪手段。人们在震惊之余再一次愤怒地追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能否负刑事责任的问题。然而在这个问题背后,其他三个问题的追问更有必要。
一、在这起事件中,施暴者年龄之小、杀人毁尸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也令人深思,究竟是怎样的心理状况造成这些孩子的残暴行为?
新华社曾做过一篇《120名少年犯调查报告》的报道。记者乔云华深入采访120名少年犯后发现,许多犯罪的未成年人对法律缺乏敬畏。
文中记述了对一个17岁少年的采访。他强奸过两名女性,一个是4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一个是13岁的少女。他强奸那个少女时,因被少女咬了一口,便顿生杀机,把她掐死埋掉。
记者问他:“你强奸、杀人时就不知道要受到法律惩罚?不害怕?”这个少年回答:“那时只想快乐一下,没想那么多。”记者又问:“法律是什么?或者说像什么?”他的回答是“没想过”。
办案的警察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对法律毫无敬畏心理,无知无畏是当今青少年犯罪手段越来越残暴的一个重要原因。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敬”指有所为,它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畏”指有所不为,它警告人们不该做什么。
孩子没有敬畏之心,尤其是对法律和生命没有敬畏之心很可怕。
犯罪心理学里有这么一句话:“校园暴力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因为青春期(小学后期到中学)是孩子暴力行为的高发期。”青少年自制力本身就弱,这一阶段的孩子喜怒哀乐的情绪也异常多。一旦他们的愤怒、暴力以及嘲讽辱骂等行为无人阻拦,心中没有“红线”和“雷区”,就会被肆无忌惮地发泄,直到冲毁一切。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及时向孩子传达法律的红线和雷区,教导孩子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尤为重要。而这些在我们的学校、家庭,包括社会,是否都做到了?或者说虽然做了,但是否流于形式和表面呢?
二、是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了这样冷漠残暴的孩子?
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大人造成的,其中的很多问题和孩子6岁以前的家庭心理抚养有关。
实施犯罪的三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打工,平时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们不知道在这三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否得到过父母足够的爱和陪伴,但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和家庭从小给他的情感滋养是分不开的。
一个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一个争吵、冲突、冷漠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孩子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加重。
李玫瑾教授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很多犯罪的人之所以犯罪,最重要的原因是性格缺陷,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它是在跟人互动当中才能形成的,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在幼儿时期。
孩子在幼年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对他的教养几乎奠定了他将来一生的性格基础。
因此,一个从小没被尊重的,没有感受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善待过的人,又怎么会善待别人?
孩子不被尊重,他怎么会尊重自己,又怎么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呢?
三、为什么受欺负的孩子不愿告知成人?
在这起事件里,通过央视的采访我们得知,王子耀遭遇这三个孩子的欺负已久,但他从未告诉过家长,只在朋友圈偶尔流露过灰色的心态。
他说:“天天在家里做梦,梦到自己在学校顶楼跳下来,也是非常可怕,好怕!”但没被他的亲人重视。连最亲近的姑姑也说,他们只是在事后推测才发现王子耀生前的一些行为反常,比如“经常找爷爷要钱去学校,如果没拿到钱,就不太想去上学”……实际上,他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是被那三个同学勒索胁迫已久。
在校园霸凌事件里,为什么大部分受欺负的孩子不愿意告知家长或老师呢?原因有三。
首先是因为受到了威胁。如果告诉成人,会落得更惨的下场。这种威胁在孩子看来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其次是对成人的不信任。最早发现霸凌事件的多半是家长。家长表达的愤怒有时会直接反馈在孩子的身上,例如质问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还手”这样的蠢问题。家长也有可能带着怒气与老师学校沟通,这样的沟通肯定是不顺畅的。最后,事情没能得到解决,反而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
最后,对霸凌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也有可能再次对受害者造成新的伤害。
王子耀不敢告诉家长的原因肯定也包含了这些方面,但令人扼腕的是,原本应该成为孩子最大依靠的父母却没有成为他遭遇霸凌时奋起反抗的底气。王子耀也是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后,父亲外出打工,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起惨案,但也是四个家庭的悲剧,追问悲剧背后的那些问题,或许才是我们关注它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