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3月07日> > 总第3199期 > 9 > 新闻内容
中国“妇女”, 从《康熙字典》走到《现代汉语词典》
新闻作者: 文/杜介眉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4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到了。环顾四周,芳华满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现代女性,如同花儿盛开在阳春三月,将世界装点得生机勃勃、熠熠闪光。
对中国妇女来说,从“妇”“女”到“妇女”,再到今天“妇女节”的主角,跋涉了几千年。  

 甲骨文中的“妇”“女”冲破束缚,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妇女”

女性最早以卑微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文字中。
甲骨文中的“女”,是象形字,其形态像一个屈膝、两臂交叉在胸前的人,这是古代女子的典型姿态。甲骨文中的“妇”,由“女”和“帚”构成,是女性拿着扫帚在打扫卫生。
古时,“妇”和“女”通常分开使用,《康熙字典》解释:“已嫁曰妇,未字曰女。”意即已婚女性为“妇”,未婚女性为“女”。比如,《诗经·氓》写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妇”就是妻子,意思是结婚为妻多年,一直承担着繁重的家务活。这里的“三岁”指多年。《礼记·曲礼下》提及:“公庭不言妇女。”说的是,在正式、庄重的场合,如官场、公堂等,不应涉及与女性有关的话题。可见古代女性依附于男性,局限于家庭,社会地位低。这里的“妇女”,依然可以理解为是“妇”和“女”两个字的组合运用,体现的是女性两个阶段的家庭身份,还不是一个独立词汇。
19世纪末,晚清中国,内忧外患。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其中包括男女平等观念。“妇女”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开始被关注。康有为在1898年呈给光绪皇帝一份奏折《请禁妇女裹足折》,请求皇帝下令禁止妇女缠足。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文化界积极使用“妇女”一词,以区别于传统女性。胡适在《新青年》发表《妇女解放问题的讨论》一文,指出“我们应当把妇女从那三座大山——家庭、厨房和丈夫的压迫下救出来”。鲁迅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妇女”,他写道:“愿中国的妇女都摆脱了缠足的束缚,得到了人身的自由!”
与此同时,一批先进知识女性,如唐群英、秋瑾等,冲破束缚,走向社会。她们号召女性要成为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女国民”,创造一个“新女界”。
“妇女”一词因此被赋予新的含义,指代那些追求平等、自由和尊严的女性群体。

  中国妇女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伟大的人力资源”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妇女”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大运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第一份女性刊物《妇女声》。1922年,中共二大正式通过《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当指涉女性群体时,通篇只使用了“妇女”一词。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政党的名义通过的妇女运动决议。《决议》澄清了与资产阶级女权运动的理论界限,为中国妇女解放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女性个体解放融入到对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追求之中。1939年6月1日,毛泽东为《中国妇女》创刊号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还是这一年,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国女子大学题词:“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抗战胜利之时。”1955年,毛泽东在总结农村合作社经验时指出:“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妇女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她们抗争、拼搏,开拓、奋进,牺牲、奉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女性不怕牺牲,冒着炮火前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蔡畅、邓颖超、康克清、贺子珍、刘英等30名女干部从瑞金出发,在长达一年的万里转战中,于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美国记者海伦在延安采访了这些女战士,她写道:“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非常尊重妇女的价值。这不是出于怜爱,而是她们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在红星照耀下赢得了自己的合法地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妇女勇创多个“第一”。1950年,以梁军为队长的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队成立。以田桂英为首的8名青年女工,成为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1953年3月8日,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驾机飞过天安门上空。中国第一批女电车司机、第一批女坦克兵、第一支女地质勘探队……一一出现。改革开放年代,一批有胆识、懂经营、勇于创新的女性成为女厂长、女经理。新时期的中国女性,更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辗转腾挪,大显身手,为世界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2020年10月1日,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妇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讲话指出:“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紧要的时刻,正是成千上万的中国女性,以勇气和辛劳诠释了医者仁心,用担当和奉献换来了山河无恙。”  

 致敬“妇女”,回归“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本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妇女”的解释是:成年女子的通称。这显示“妇女”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定义,涵盖了所有成年的女性,不论其婚姻状况、职业、社会地位等。
不过,如今有些人对“妇女”一词存在误解,甚至排斥。在商业的推动下,“三八”妇女节被替换为“女神节”“女王节”。“女神”“女王”与美丽、时尚等概念相关联,虽然也是出于对女性的赞美,但反映了节日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偏离了“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本义。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万名女工走上街头游行,要求缩短工时、获得选举权。这是人类历史上女性第一次游行示威争权。为了纪念这一活动,191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德国女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倡议,将3月8日设为“国际劳动妇女节”,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
1924年3月8日,中国妇女在广州第一次举行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活动。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将“三八”妇女节确定为中国妇女的法定节日。
妇女节的全称是“国际劳动妇女节”,突出了“劳动妇女”。因为这个节日源起工业化时期,是广大劳动妇女在争取自身权益过程中诞生的。劳动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基石。妇女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实现经济独立,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国际劳动妇女节”,体现了对女性劳动价值的尊重,也弘扬了性别平等理念。
可见,“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为了纪念和表彰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是为了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解放事业而设立的。如果将妇女节商业化或者娱乐化,将会淡化妇女节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使命。
今天,中国妇女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职业性别歧视、家庭暴力、偏远地区女性教育受限、生育和健康权益难以充分保障等依然存在。我们记住“三八”妇女节的本义,可以提醒我们持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为女性创造更加安全、平等的环境,同时也激励女性不懈追求人生梦想,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妇女”一词,是中性、客观的,也是充满力量和荣耀的。从《康熙字典》来到《现代汉语词典》,“妇女”见证了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记录了女性从家庭到社会、从依附到独立、从屈膝到站立的历史过程。让我们向“妇女”致敬!
姐妹们,“三八”妇女节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