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2月01日> > 总第3194期 > 8 > 新闻内容
她留学回村:策划年货节,送非遗出国门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实习生 杨婷婷 廖梓霞 通讯员 向韬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月27日,2024年张家界市年货节启动仪式在永定区大庸所村举行。只见数千个年货长摊上,人山人海中夹杂着各种各样的摊位,琳琅满目的年货、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衬托出张家界浓浓的年味。
早在腊八节当天,大庸所村第一个办起了年货节——张林焱是这场年货节的策划人,也是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促进会的秘书长。她告诉记者:“我们要用一场场激活乡村文化旅游市场、展现新时代乡村新气象的精彩文化盛宴,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感受热腾腾的烟火气和浓浓年味。”
 
海归女追寻的腊味记忆
腊八节当天,大庸所村张灯结彩。橙子、橘子、香蕉、草莓等各类水果码得整整齐齐,香飘十里的腊肉、刚出炉的炸油粑粑、福字对联……这里应有尽有。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很多人都在追寻儿时的味道——腊肉香味。
“以前山里穷,去市场买鱼买肉都不方便,又不能长期保存,家家户户就会用每天做饭冒出来的烟去熏腊肉,放上好几年都不会坏,反而越来越有滋味。”张林焱说,腊肉炖萝卜皮是春节的标配。熏好的腊肉肉质紧实,嚼劲十足;晒干的萝卜皮煮熟后口感细腻,香脆可口。二者的结合使得腊肉不干不柴不油腻,“在土家族人的心里,‘腊味’象征着年味,更象征着家乡的味道”。
郭珊珊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她专门在年前来赶集,看着排成长龙的队伍,她却一点都不焦躁:“就想体验这种热闹的感觉!”
热闹非凡的集市是所有村里人对过年的盛大记忆,这也让张林焱的思绪回到了小时候热闹非凡的赶集场景,“那时候小板凳往地上一放,一张布往前一铺,就是一个摊位”。
最值得说道的当数“赶年”。“顾名思义,赶年嘛,就是在大年二十九深夜过年,边吃年货边等天亮,和亲朋叙旧,庆贺一年的辛劳成果。”张林焱告诉记者,“小时候我最喜欢听外婆讲‘赶年’的故事了!”
大学毕业后,张林焱在国外留学,几年才回来一次,每一次回来,张家界的“年味儿”也随处可见。“我去过的城市、尝过的美食数不胜数。但在我心目中,最有味道的、最能触动内心的浓浓年味仍然是家乡的腊肉。”张琳焱说,我的心里珍藏着一个温馨的“春节”记忆,那里有难以忘怀的乡愁、无忧无虑的童年和执手相拥的乡情。

三姐妹传承的永定大戏
“爬千山涉万水艰难受尽,秦香莲带儿女找夫君。”年货节上,隔着老远就能听到从这里传出的乐器演奏声和唱戏声。
这是发生在年货节永定大戏《秦香莲》的精彩一幕。
永定大戏的前身是“大庸汉戏”,起源于本土傩戏,后来融入荆楚荆河戏元素,形成了集巫傩与戏曲文化于一体的新剧种。它的背后有一支涵盖了老、中、青、少的队伍。其中,胡维锦是剧团的“台柱子”,也是《秦香莲》这出戏中秦香莲的扮演者。而她对永定大戏的热爱,要从她的孩童时期说起。
在胡维锦的回忆里,一到过年,姐姐所在的剧团几乎全部的时间都在外演出,每到一处,都挤满了十里八乡专程赶来看戏的人。六岁的时候,胡维锦总是假借给姐姐送饭之名到演出现场听姐姐唱戏。看得久了,一场戏下来,她便能在台下“还原”出一场。
2017年,永定大戏成为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胡家三姐妹都酷爱永定大戏,其中二姐胡冬芝是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市级非遗项目永定大戏的传承人。2017年,胡维锦也加入了二姐胡冬芝所在的剧团参加演出。每次演出前,胡维锦都会去胡冬芝家学习唱腔、动作。即便是回家路上的时间,她也不放过。
每年大年初一到初七,胡维锦都会跟着剧团演出。记得有一年,《秦香莲》剧组演到“包公也想徇私情给秦香莲300两纹银”时,全场的观众屏住呼吸——“花脸包公的扮演者胡明义嗓音和动作非常有震撼力。当他一声喊开铡砍陈世美的头时,全体观众全部自觉起立,为包公不畏皇权的精神所感动。”这一幕,深深刻在胡维锦的脑海里。她明白,自己传承的不仅是戏剧,还有老百姓对正义的守望。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永定大戏,我们积极寻求创新之路,将阳戏和汉戏相结合,扩大戏剧的受众面,年轻的粉丝也越来越多了。”胡维锦说,如今,二姐胡冬芝的女儿也跟着她学永定大戏,“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让我对它的发展充满信心。”

大学生创新的拼布绣品
在大庸所村的年货节上,绣花、杯垫、编织包……一件件好看的拼布绣作品,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游客的目光。
年货节售卖的拼布绣作品,是大庸所村妇女延续了六百多年的传统手工技艺。“‘红布辟邪,蓝布拦灾。红配绿活溜溜、红配黄逗人宠。’油灯下,奶奶一边哼着小调,一边千针万线为我绣衣……”偶然找到这顶奶奶绣的小帽子,老物件带来的熟悉感让张林焱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在她看来,拼布绣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非遗技术和古法手工,更承载着家族女性长辈未曾言说的爱和教导。
“学拼布绣是我们土家族女孩的必修课,拼布绣绣品不仅是家里女性长辈为子孙祈福辟邪的载体,也是含蓄内敛的土家族女孩向异性传达爱慕之意的信物。”作为大庸拼布绣的非遗传承人,张林焱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土家族女孩往往会将自己绣好的绣品扔下吊脚楼,等待心怡的男孩经过,若妾有意郎有情,男孩就会让自家父母前来提亲。
在发现拼布绣这种带有古法工艺智慧的刺绣出现断层失传的危险时,张林焱感到万分惋惜的同时也下定决心要把这份技艺学习、传承下来。她花了8年时间去探寻和学习,走过偏僻山村、住在乡野人家,遍访大山深处的绣娘和老作品。最终,她收集到了100多件拼布绣绣品,总结了70多种拼布绣绣法。
在对拼布绣的探寻挖掘中,张林焱也一直在思考用怎样的形式才能让拼布绣在历经断层后重焕光彩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延续下去。
于是,在2023年大庸所村年货节售卖中,拼布绣绣品以一种更为实用、便携、轻巧、精致的形式出现。
蝴蝶的“蝴”,谐音“福”,象征福气;蜜蜂的“蜜”,象征“甜蜜”……被赋予祈福辟邪寓意的钥匙扣、胸针、首饰、挂件等拼布绣绣品受到慕名而来的游客的热烈追捧。
2022年,大庸拼布绣被列入张家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的传承人已有100多位,村里的女大学生还曾借助这项特别的技艺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或将绣品拿到网上展示、售卖。
张林焱说,曾经遇到一位四五十岁的阿姨家里保存有10双奶奶绣的鞋垫,上面花纹各异、复杂精美。
“我们以政协委员工作室为依托,启动了‘大庸所村非遗文创小镇’乡村旅游、‘大庸所村艺术研学季’乡村非遗文旅项目等项目,大庸拼布绣、大庸木刻版画、大庸木雕等非遗艺术创新项目也得到了挖掘和发展。”谈及大庸所村的变化,张林焱一脸自豪,“未来,我们准备到国外去巡展,把包括拼布绣在内的优秀非遗作品送出国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