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1月18日> > 总第3192期 > 14 > 新闻内容
对《我与地坛》 的两点思考
新闻作者: 文/朱新庆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用了十五年时光,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文章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节选了《我与地坛》的第一、二节。而对这样一篇经典散文,我却只教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句话选自第一节,它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再三再四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
“这句话哪里打动了你们?”我问学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学生甲说。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过程。”学生乙补充。
“最打动我的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觉得这句话很特别。”学生丙说。
特别在哪里呢?在于“它有对死亡的思考”。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我们是“怕死”的,忌讳说“死”这个字。“见背、捐背、弃世、作古、西归、羽化、圆寂、老了、走了”,都是我们对“死”的避讳称呼。
“在现实生活里,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把死当成一个节日?”我的追问,让学生陷入了沉思。
史铁生双腿突然残疾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这时,他是不会把“死”当成“一个节日”的。直到他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里,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他对生命有了达观的观照。
第二句话是“他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作者对母亲的刻画以及对母亲的爱,远离了热烈、哭号、宣泄等等所有激烈的表达方式,用一种内敛到近乎压抑的语调,讲述着母亲过早离世带给他无法挽回的损失与至痛。
我引用《论语》稍加发散。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我问:“结合史铁生的领悟,同学们是否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学生甲说:“做子女的也要关心父母,忧父母之疾。”
学生乙说:“做子女的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工作好,学习好,生活好,不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孝顺。”
孺子可教,我非常开心。早几天,我送儿子去机场,离别之际,我填了一首词。其中有一句我想了两个版本,其一是“长相忆,盼君归”,其二是“盼君归,怕君归”。学生们纷纷说喜欢第二个版本,因为看似矛盾的语言带来情感的张力。“老师也是典型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学生说。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只是老师,你们的父母也一样。希望同学们记住史铁生的话,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我这么总结。
我常想,美是什么?美是细节,美是情感,美是无目的的快乐,美是生活里的教养。我不知道我这种审美算不算“生命语文”,但我希望我的课堂能影响到学生的生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