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12月07日> > 总第3086期 > 8 > 新闻内容
她是文化摆渡人:用翻译作桥梁,讲好中国故事
新闻作者: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同的译本可能会有优劣之分,但是评价译本的‘尺子’应该是多元的,翻译没有唯一的答案。”课堂上,岳曼曼习惯于教授学生翻译策略与方法,交上来的作业总是有五花八门的答案,“这些译文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们思考的过程最珍贵”。
今年39岁的岳曼曼是湖南文理学院科技与社会服务处副处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学生到老师,光阴已过二十余载。她希望,用翻译作桥梁,培养出更多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做不同文化的摆渡人。

  让世界知道理论中的中国
学生时代,岳曼曼学习英语的初心和大多数人一样:将英语作为一个对外交流的工具,去世界各地走走看看。从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名大学生,到如今湖南文理学院科技与社会服务处副处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她的想法变了:“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也让世界知道学术理论中的中国。”
为此,岳曼曼有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海外汉学家的文学翻译研究。“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以及文化形象在异域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而海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英译研究,可以为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10年前,岳曼曼无意间读到了一本中国传统文论经典的英文译本,她被书中的细致和诗学特质所打动,结果一查译者,是一名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一个美国人,如何将晦涩难懂的古文译成外国人都能理解其深意的文字?带着这样的疑问,岳曼曼开始了对这位美国汉学家的研究。
“古汉语字字珠玑,一页古汉语的翻译几乎相当于5页左右的英文。译者除了对应的英译文外,还必须对原文字、词、句的含义进行联系阐说。”岳曼曼一字一句读遍了宇文所安的著作,找到了疑问的解答。“拿陆机《文赋》的翻译作例,‘天机’被译文后,逐行或逐层地解说、注释、评论,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定位译文,英译诗行时在每行前以数字标注。”
研究中,岳曼曼发现,国外汉学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得到中外读者的认识与喜爱,是因为实现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因为翻译,不同文明的优秀作品被共享。而我们对这些汉学家的研究,更能提供另一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路径和方法。” 

 培养更多优秀的翻译人员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岳曼曼想要培养更多优秀的翻译和研究人员,搭起一座坚实的语言桥梁。她的生活很简单,除了研究外,就是教学,“新一代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他们喜欢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课堂上,岳曼曼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我会引进一些国外知名大学教授的课程,也会邀请学校的外籍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养成中西融通的思维。”
“专业知识是立身之本。”岳曼曼更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我会在课堂中穿插着讲述自己研究海外汉学家的故事,启发他们用翻译传播中国、湖南声音。”
在岳曼曼的努力下,她指导的学生都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称号,历次教学评价结果都名列学院前茅。今年,岳曼曼正式入选湖南省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项目(人文社科类),为湖南文理学院建校以来首位获得该荣誉的老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