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12月07日> > 总第3086期 > 7 > 新闻内容
殡葬店老板:操办“人生大事”,却被身边人要求“隐身”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江昌法 实习生 胡婉柔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仪式——最后的告别,给活着的人精神抚慰

“死亡是随时来临的。”汪苗苗说,半夜两三点接到家属电话,去运送遗体是常事,连轴转久了,就在衣服口袋里,放一瓶速效救心丸。
“最辛苦的是过去遭遇疫情的这三年,每次都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工作。”每接一位逝者,汪苗苗都得全程消毒、穿全套防护服。按一般流程,从开具死亡证明到追悼会,相隔3~5天,在殡仪馆办理火化等相关手续,需要一天时间。“去年年底,我们一天最多接了五六百具遗体。”按这样的流程进行下来,时间更被拉长。“每天与家属沟通最多的,已经不再是商量着去策划一个体面完满的仪式,而是如何尽快压缩最终告别的时间。”
尽管如此,汪苗苗仍会想办法让不少家属在火化前见逝者最后一面。在几百具遗体中尽快找到逝者,一个个把前排停放的遗体推出来,让家属和逝者进行单独、最后的告别。“尽管要花上三四个小时,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
梁云莉是衡阳耒阳市一家知名殡葬服务公司的合伙人,也是耒阳恒达生命礼仪团队队长,主持过80余场告别仪式。“一场完整的仪式,需要有入场、祭拜、献花、念悼词等环节,传达着人们对死亡的尊重和哀思的寄托。”
除了面对逝者,梁云莉和团队成员更多的是要引导好家属,掌控告别仪式的氛围。“我们遇到的逝者大部分是老年人,子女和他们感情特别深。”一次,梁云莉正在念悼词,逝者女儿已经50多岁了,哭倒在地上打滚。“她说,自己接受不了这一辈子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这时,梁云莉只能扶起她,并宽慰她:“再难受,也要保重身体。”
而面对年轻逝者,梁云莉会建议逝者父母不出席最后的告别仪式,由逝者孩子进行告别。“白发人送黑发人,总是让老人难以承受,而孩子的告别,是一堂死亡课的教育。”仪式开始前,梁云莉会和逝者家人唤来懵懵懂懂的孩子,“我们告诉他,爸爸永远地离开了,但我们仍然可以怀念他、记住他,引导孩子正视死亡,不再感到恐惧。”
在很多人看来,殡葬主持人都在渲染悲痛。“其实不是,仪式的核心在于化悲痛为力量,是让活着的人在释放悲痛之后努力幸福地活着,是给活着的人精神抚慰。”因此,每场告别仪式前,梁云莉都会反复询问家属逝者的信息,以便根据逝者职业、爱好、生前愿望等来设计仪式、精心组织悼词语言。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设计一个必备的环节:请逝者的亲朋好友,在白底黑字的长卷上,写下对逝者想说的话。有时,铺满整张长卷的文字都是‘一路走好’。”在梁云莉看来,殡葬行业也是能够传播孝道的一个行业。“主持前,要了解逝者一生的经历,性格爱好,在这个过程中,我能知道儿女对父母是否孝敬。”
“要懂得感恩,不要等父母走了才后悔、自责没有好好陪伴父母……”梁云莉的主持现场总是哭声不断,“不仅是触动逝者儿女,也能用悼词唤起在场所有人对于孝的思考和感动,让他们珍惜眼前人。”

  心声——视死如生,死者为大,是人性中最可贵的一点

有时,梁云莉也会被家属的悲恸感染,哽咽着主持完整场仪式。“但主持人要控制自己情绪,不能把眼泪洒在告别厅里。”
除了悲伤,梁云莉感受更多的是遗憾。“有次告别一位41岁的男性,我们向家属了解他的生平。发现他身体特别好,家庭和睦,经济条件也不错,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了。但一次喝酒到凌晨,在睡梦中人就没了,来不及送医院,也来不及给家人留一句话,孩子在告别式现场哭得撕心裂肺,这种情况见得多了,让人觉得生死无常。”
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梁云莉的人生哲学总结成8个字:“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简单又深刻。“你会意识到,人生短短几十年,明天和意外都不知道哪个先来,许多事情便不会像以前那样斤斤计较,整个人心态会变得更平和。”
今年5月,梁云莉学会用视频记录下主持告别仪式的工作,发在抖音上。她的初心,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殡葬行业从业者的生活和工作,少一点误解和偏见。但“不就是赚死人钱”“生的时候不对父母好,死后搞这些名堂”等类似的评论几乎在每条视频下都能看见,梁云莉尽量“眼不见为净”。
让梁云莉欣喜的是,鼓励、好奇的评论还是占大多数,“还有在评论区直接问怎么接单、还招不招人。”通过线上渠道,梁云莉已经接了五六场告别仪式,还有不少年轻人加上了梁云莉的联系方式,询问殡葬相关的流程事宜,梁云莉也会尽力用自己获知的全部信息指导他们。
入行前,肖雪辉总觉得死亡很遥远,生命很长,可以任性挥洒,也并未思考过生命的意义。而如今被推到各种死亡面前时,她感到被激发出对生的感激。“一朵小花的美,一首歌的柔情,一个笑容的甜蜜,都是生命里可贵的东西,而以前似乎看不到。现在我看到了,想紧紧把握,想珍惜再珍惜。”
如今,见过太多的死亡,肖雪辉对死亡看得淡然,“死亡并不是一个人生命的结束,逝者会永远活在生者心中。视死如生,死者为大,是人性中最可贵的一点。”   

政策>>   
湖南省民政厅:
对推进殡葬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提出,全国殡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2009年颁布的我国首部《殡葬服务从业人员资质条件》国家标准规定,殡葬从业人员均须持证上岗,各工种人员须具备专门的从业能力——总体来说,必须具备初中以上学历水平,接受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持有相关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或资格证书,或按规定参与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证书。例如:殡仪服务员至少初中毕业,取得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结业证书或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具有一定语言文字表达、沟通协调、观察判断能力。遗体整容师具有良好形体感,手指、手臂灵活,特别是对颜色的辨别力要强。
而根据《湖南省“十四五”殡葬事业发展行动方案》,各市州、县市区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财政预算资金、福彩公益金、债券资金,加大对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惠民殡葬、绿色殡葬的投入,保障托底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推进行动方案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推动地方公益性用地指标支持殡葬设施建设。关心关爱殡葬行业干部职工,改善殡葬从业人员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为推进殡葬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据《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殡葬服务机构职工8.7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7万人。各地持续推进教育培训、能力提升,走出了一条殡葬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的新路子。湖南在这一方面,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声音>>   
专家:殡葬服务是每个人绕不开的“人生大事”

殡葬门店遭抵制事件频发,反映的是一种“邻避效应”。一方面,在社会传统观念中,殡葬行业往往带有“死亡”的标签,象征着一种“人生的衰败”,对“死亡”的忌讳投射到了行业从业者身上,并与居民日常生活情境联系到一起,使居民不自觉地产生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周边固定资产贬值、其他商家生意减少也会引发居民对殡葬门店的抵触情绪。
但生与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未来都会走向死亡阶段,我们应该对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给予基本尊重,理解殡葬服务与从业人员,以包容平和的心态理性看待殡葬场所。当殡葬门店不断“东躲西藏”,其与传统观念中“不吉利”刻板印象的冲突也将越来越强烈。我们需要从宣传、监管、教育三方面入手,改变这一偏见。
首先是“脱敏”。对大家“讳莫如深”的议题,如果能通过新闻、影视剧、网络论坛等形式,被更多地讨论和呈现,大家对“死亡”,以及与之相关的殡葬行业从业者的恐惧和抗拒,会慢慢消减。
其次,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行业特殊性,结合城市区域规划和社会观念变迁,依法依规对殡葬门店选址给出适当建议,从政策上有一个正确的导向,给予他们在公众前的曝光度,以提高公众对相关从业者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最后,死亡教育的推进十分重要。要加强生命教育宣传,填补死亡教育空缺,消解从业者自我排斥和内心压力,引导居民摘下“有色眼镜”,意识到殡葬服务是每个人绕不开的“人生大事”。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