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法治与非遗的渊源由来已久。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长期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而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治宣传教育新载体——张家界市慈利县的渔鼓非遗传承人张辉明用渔鼓将法律知识送进千家万户;长沙市花鼓戏《山路弯弯山路长》,用真实案例讲述基层司法所如何帮助服刑人员成长……
过去,法治护航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如今,非遗助力法治的传播与弘扬。今年以来,为推动法治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发展,湖南省司法厅、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征集大赛,不少作品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不仅让非遗更“活”,也让法治宣传更“火”。
而在“法治+非遗”的路上,少不了湘妹子们的“新意+心意”。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进湖南多地,探访湘妹子们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法治宣传所作的努力与创新。
湘西州保靖县
听女警普法!苗画、竹编、苗鼓,她们样样精通
悠悠酉水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孕育出保靖县特色的非遗文化。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湘西州保靖县国茶村的广场上,身着各式少数民族服装的保靖县女警普法小分队和当地男女老少汇聚成一片彩色的海洋。
在广场上,展示着印有“尊法”“学法”“用法”“守法”字样的竹编产品。这一个个精美的竹编产品,来自心灵手巧的保靖竹编女孩。她们不需纺麻,不用针线,却将强韧的绿竹化为绕指柔的竹丝,互相交织。
保靖县比耳镇是有两百年竹编历史的“竹艺之乡”,比耳竹编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竹编提供丰富的竹资源,博大精深的湘楚文化赋予比耳竹编丰富多彩的文化养料。“这是我们首次在竹编中融入法治元素,然后根据创作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编法。”保靖县司法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保靖比耳“本顺竹艺”,融入了浓浓土家族文化来创作编织法治文化作品,对于竹编与法治的融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打造了具有保靖特色的普法品牌。
保靖县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县,群众的语言差异较大,如何更好地让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引导群众知法、学法、懂法、用法?
苗画、竹编、苗鼓、苗绣等非遗文化,是当地百姓最熟悉的文化,大小商店里,更是随处可见苗画、竹编、苗鼓、苗绣的产品。针对这一少数民族特色,保靖县组建女警普法小分队,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把普法内容融入苗画、竹编、苗鼓等载体中,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融入到生活场景中。
苗画是反映苗族群众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绘制法治宣传苗画作品时,保靖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梁德颂直接选用五彩斑斓的色彩与图案,用直接奔放的画法表现对法律的尊崇与信仰,“苗画与法治宣传相结合,把实用性、传统性、艺术性、教育性融为一体,用非遗‘小书签’传播法治‘大能量’,开启法治宣传的新模式,营造崇尚法治的浓厚氛围。”梁德颂说。
“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普法宣传载体,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特色资源,用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传统文化,编排法治文艺作品,实现‘灌溉式’普法模式逐渐向艺术感染、精神浸润的转变,让法治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更有生气、更聚人气。”女警普法小分队负责人杜芳说。
“保靖县女警普法小分队的成立,充分发挥了女性亲和力强等优势,续写了‘八五’普法的新篇章。”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储军表示,小分队将法治与非遗文化融合在一起,把法律知识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播撒法治的种子、沐浴法治的阳光、传播法治的声音,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湘西州泸溪县
听大妈普法!辰河高腔、苗歌对唱,她们常演常新
“打起筷子舞上场,我把普法唱一唱。律法就是天和地,做人守法第一桩……”近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潭溪镇泸溪大妈说法队跳起了传统舞蹈“筷子舞”,一首充满土家族特色的《尊法守法完美人生》在泸溪县萦绕。
今年83岁的潭溪镇筷子舞传承人舒秀精神矍铄,手舞竹筷,唱腔洪亮。她的10多位徒弟身着土家族传统服饰,以说唱加情景剧等形式,用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唱腔娓娓吟唱,吸引了大量村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传统的筷子舞唱的是土家族民间故事,把筷子舞和普法宣传结合在一起,把生态环境保护、谨防电信诈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编成农家话唱出来、演出来,既能让村里人了解国家法律法规,也能让大家更了解筷子舞这一非遗项目。”舒秀说。
除了筷子舞,泸溪县的妇女群众化身普法大使,以“法治+非遗”为主线,将辰河高腔、花灯歌舞、苗歌对唱、九子鞭等多项非遗项目与“法”相融合,让抽象的“法”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让大家从非遗体验中学到法律知识。
辰河高腔,又名辰河戏,是辰河地区数百年乡村治理、乡风文明、道德教化等的文化载体,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外学术界称为中国戏的“活化石”。泸溪县委政法委法宣室主任徐朝辉告诉记者,泸溪大妈说法队关于辰河高腔的演出场场爆满,个个剧目受欢迎,有的经典剧目在各个乡镇演了一场又一场,老百姓们百看不厌。
解放岩花灯是另一种受群众欢迎的非遗项目。这一项目是流传在泸溪县境内的花灯歌舞,兼有曲艺形式,有近400年的历史。“其特点是手不离扇帕,将唱与跳,唱与做紧密结合,富有生活气息与和谐情趣。”作为解放岩乡花灯传承人,杨明全希望通过这种创新将法治文化与花灯歌舞进行有机融合,为非遗文化与弘扬新时代法治精神找到一个契合点,让群众在欣赏花灯歌舞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精神的熏陶。
“参与‘大妈说法队’法治宣传暨非遗传承文艺大赛的节目多、时间紧、任务重,连续四个多月的排练与演出对我们队员来说是综合素质的考验。”合水镇合水社区妇联主席杨佐连是合水社区泸溪大妈说法队的队长,她告诉记者,接到任务后她组织了18名社区妇女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克服了人手不足等困难,出色完成了渔鼓说唱《崇德尚法 国泰民安》的演出任务。
黄凤英是合水社区泸溪大妈说法队的队员之一,她的救场,最终让渔鼓说唱顺利出演。“我们有一个队员排练了一个月,但因为要接送孩子,临时退出了队伍。我就找到了黄凤英,她带着两个孙子,但二话不说当场答应了下来。”杨佐连说,此后的一个月,她带着一个孙女来跟我们一起排练,孙女吵闹,她背着孙女一起练,没有落下一场训练。
如今,全县一百多支泸溪大妈说法队,把普法精神传到了泸溪县的村村寨寨。“身边的大妈通过‘非遗+法治’的形式来进行普法宣传,方法新,力量大,效果好,大家印象深,记得牢。”村民张美清表示,像这样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要多办多演、常演常新。
“她们将法治元素融入非遗文化,增添了普法宣传的创新性、趣味性,更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创作和推广,让更多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也让普法宣传‘活’了起来。”徐朝辉说。
“泸溪大妈说法队”是扎实推进法治泸溪、平安泸溪建设的有力措施,也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泸溪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邓建军表示,要做实“非遗+基层社会治理”的“大妈说法”工作,积极引导大妈们化身法治泸溪、平安泸溪建设的宣传大使。
(下转05版)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