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11月02日> > 总第3081期 > 5 > 新闻内容
湖南这两所学校把课间10分钟还给了孩子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近,一个“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们”的呼吁冲上了热搜。不少家长反映,很多学校要求学生“课间不要下楼,不能高声说话、跑跳,被抓到还会扣分”。课间10分钟,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其中原因,是学校为了避免处理安全事故过多占用学校和老师的精力,被迫采取这样的措施。
据悉,教育部教育司在最近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来减轻或化解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所受到伤害的后顾之忧,这可能是解决课间问题的基础。
如何在“课间10分钟”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与快乐?有学校约束,也有学校创新——在湖南,有两所学校就因“藏在校园里的打卡点”广受学生欢迎:一所学校里有个可种可摸可拍照的西瓜博物馆;另外一所学校打造了一个获国际设计奖的图书馆……   

湘西·吉首市双塘小学  

“5+1”劳动特色课,“玩转”西瓜  

2019年,曾艳军被调任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双塘街道双塘小学担任校长。此前,她对双塘唯一的印象是“西瓜很好吃。”而双塘小学的环境也让她倍感任重道远:老旧的教学楼、昏暗的灯光、破损的桌椅、坑坑洼洼的操场。
于是,曾艳军一边忙着筹集资金,用来改善学校环境,一边狠抓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们的业务水平。同时,她还思考着如何让农村的学生也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开展素质教育。
说干就干,到了学期中段,曾艳军就带领老师和孩子到校外开展秋游,组织大家进行野炊。没想到,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食材全是半成品不说,老师们也是“怨言满满”:“以后别开展这样的活动了,太费事”。
曾艳军意识到,必须立即开展劳动教育。于是,几经考虑下,她决定从西瓜入手,“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也能够增进对家乡的认识”。
2019年底,曾艳军组织老师们到学校后面的荒地进行开荒,打造了3亩左右的西瓜种植基地,“在这过程中,我们让学生也充分参与进来,孩子们能够干的,就他们来做,有危险的,就老师来负责”。
育秧、移栽……全校300多名师生分组,围绕西瓜基地开展劳动、实验、创造。以西瓜为切入口,曾艳军又提出了“5+1”劳动特色课程,“这‘5+1’分别是‘德’‘智’‘体’‘美’‘劳’加上我们学校特色的信息教育。”曾艳军介绍,劳育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劳动;美育组以西瓜为主题绘画,创作衬衫、帽子等产品;体育组开发了西瓜操……就连信息教育小组,也在老师的带领下,将西瓜生长的过程录制下来,和城区小学进行结对,让城区小学的孩子认领自己的西瓜苗,“通过劳动教育孩子”。

  乡村小学建成湖南省第一个水果类博物馆
2020年7月,双塘小学的西瓜喜获丰收,吸引了校内外上千人的关注。看着西瓜节上,孩子们展览出的西瓜扎染、西瓜帽子,曾艳军想到:“为什么我们不建一个西瓜博物馆?”
于是,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曾艳军带领教职员工前后筹集了40万元,将原本废弃的教职工宿舍粉刷改造成总面积460平方米、设有7个展室的西瓜博物馆。在这过程中,她还邀请了吉首大学的师生参与到博物馆的创意策划和统筹建设。
耗时8个月,2022年7月中旬,双塘小学西瓜博物馆建成开馆,这是湖南省第一个水果类博物馆,也是唯一建在学校内的西瓜文化教育性质的博物馆。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西瓜博物馆内看到,博物馆中还展示出了双塘小学师生亲手制作的西瓜文创作品,“不少学生以作品被收录在博物馆中为荣”。西瓜博物馆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程,也改变了不少老师的看法。陈本红如今是学校的专职劳动教师,在学校工作了25年的他一开始并不理解曾艳军,但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多项教育课题的创作,他逐渐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愿意更加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通过劳动获取知识。
“我们的西瓜教育还带动了当地西瓜产业,助力村民们致富。”曾艳军说,为了不使土地荒废,西瓜采摘后,老师们又会带领学生们种植蔬菜,“我们打造了‘冬菜夏瓜’的模式”。如今,学校的种植基地上,萝卜、白菜已经长大,香菜也冒出了头,这个冬天,孩子们又将迎来一场收获。
如今,双塘小学的孩子们在课后,不仅可以在操场上玩耍运动,还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种植基地给蔬菜松松土、扯扯草;参观西瓜博物馆,了解西瓜更多知识;学习西瓜操,让自己动起来……

  株洲·醴陵市第一中学  

中学图书馆获国际设计银奖

在株洲醴陵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到了课间,学生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位于学校内部、青云山上的校图书馆。这座图书馆与山上的古树、历史建筑融为一体,被称为“树林图书馆”。
今年4月,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美国缪斯设计奖”开奖,醴陵一中图书馆从全球108个国家及地区的63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银奖。在缪斯设计奖官网获奖页面中,对醴陵一中图书馆这样介绍道:“该项目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尊重、保护甚至改善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实现高品质的整体空间环境和优良的建筑性能。建筑和地域文化、历史和工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特别注意针对实际操作条件进行设计。”
这座县级中学图书馆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为何能获得国际权威的认可?
醴陵一中图书馆馆长肖勇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十余年前,学校原有的老图书馆就在青云山上,逐渐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求,为此,学校计划在原址上扩建图书馆,并向社会征集设计方案。因为老图书馆的周围是一片树林,这些树的年龄从10年到150年不等。因此,在图书馆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学校要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扩建,不移动一棵树,将树融入到整体设计当中。2014年,图书馆开始动工建设,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最终于2015年投入使用。在建造过程中,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废砖废瓦,将其用于新图书馆的建设。  

让学生的书龄长在树林中


肖勇介绍,如今,来到醴陵一中图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图书馆主入口的八棵大树,为方便大树穿越而上,门口弧形的雨棚上、台阶上开着几个圆形和三角形的洞口。走入大厅,可以看到为两棵高大的古杨开辟的独立玻璃小院,这个玻璃小院被同学们称作“天井”,使得整个大厅通透敞亮。除开小院,图书馆同样也为其他散落的古树开了孔,让它们继续自然生长。枝繁叶茂的树冠、门厅屋顶的花草……玻璃连廊让师生们的视线没有阻拦,犹如置身于自然中。图书馆的每一层还有一个小花园,“这达到立体绿化的目的。”肖勇说。
除此之外,在图书馆的建造过程中,也融入了醴陵的本土文化。肖勇说,图书馆内的所有灯罩都是采用瓷制作,地面也从瓷器厂拉来了废弃的瓷片,打碎铺在了地面上,图书馆内所有的文字,包括门口的“醴陵一中”同样采用瓷片拼成。
图书馆建成后,可以供更多的学生在此阅读学习。目前,图书馆内有入库书籍9万余册,还有3万余册书籍尚未入库,共有7个阅览室和2个电子阅览室,还分别为学生设计了2个借阅处,为老师设计了1个借阅处。不仅如此,图书馆内还有2个古籍书库,收藏的线装书是全省所有高中学校中最多的。
新图书馆建成后,很快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不少学生趁着课间时间到图书馆借阅书籍,让“学生的书龄长在树林中”。
不少学生表示,图书馆环境优美,十分静谧,在这里阅读十分舒适。
肖勇也透露,在天气晴好时,图书馆3楼的亭子就成为了热门去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散步,也可以阅读,大家互不打扰,十分有爱”。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