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10月19日> > 总第3079期 > 13 > 新闻内容
“角色互换式教育”要分情况
新闻作者:王建平博士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角色互换式教育#
近日,四川遂宁,一位“90”后爸爸为改掉2岁多的儿子爱打人的毛病,给儿子仔细戴好拳击防护装备后,进行“角色互换式教育”,让儿子也尝尝挨打的滋味,引得微博上一片叫好之声。有家长认为,这种教育方式能让孩子深刻认识到错误。还有家长说,“没有一顿揍是教不好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次”。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无效的,甚至会让孩子“学习”到强者可以凭借拳头去欺负弱者,你怎么看呢?
 
我觉得这个父亲的想法还是好的,想通过角色互换达成换位思考的教育目的,从而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但这种教育方式有个前提是孩子有完整的自我意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会经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阶段:本我是与生俱来的,由原始的本能驱动,是本能的需求;自我是明白自己是谁了;超我是有道德意识了。自我、超我都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刚刚萌芽,更多是本能的意识,他连你我他都还没有完全区分,怎么有能力去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
实际上研究发现,低年龄段的孩子爱打人一般出于这几种情况。一种是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觉得自己很强大,很多事情都想自己去尝试,一旦这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内心就会很愤怒,而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发展还远没有达到能清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于是就会做出一些情绪失控的举动,如哭闹、发脾气、打人等。还有一些孩子从电视等媒介里看到一些暴力镜头或画面,出于好玩而模仿。此外,一些缺少关爱的孩子也会通过打人来引起成人的关注等等,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爱打人未必是带有敌意性的攻击性行为。
在以上情况发生的时候,家长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冷处理”,接纳孩子的情绪,但也别急着给孩子讲清道理。因为越是过分关注孩子的打人事件,越强化了孩子以“打人”方式获得大人注意的行为。等他情绪平稳后,再明确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然后问清楚孩子打人背后的原因,帮孩子识别自己的感受、理清真实需求,示范给孩子如何更理性地表达自己,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而如果像视频中爸爸一样用所谓“角色互换”的方式去解决,反而可能会强化了孩子打人的意识,而且还会从家长身上学到打人也是发泄情绪的手段。相关研究表明,孩子幼年时时常有攻击行为,如果不科学进行纠正引导,随着成长对他的一生都将产生影响,所以,家长们应积极寻找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科学纠正,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