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10月12日> > 总第3078期 > 9 > 新闻内容
名家小说变文旅IP,湖南两村镇火出圈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湖南有两个地方,却靠文学吃文学,挖掘本地的文化IP,既彰显本地的文化自信,又推动本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成为探索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的一次生动实践。
 
还你一个书里“边城”
“总要去一趟茶峒吧,去看看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
“哈哈哈,这里一天能定位三个省!”
“边城是个值得‘二刷’的地方”……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假期,不少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体验书中的“边城”,并纷纷在不同的社交平台晒出自己在边城游玩的快乐感受。
花垣县妇联主席龙阳春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很多人因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奔赴凤凰,却不知凤凰并非他在《边城》里所描绘的那个优美小镇。”
沈从文笔下真正的边城小镇正是曾经鲜为人知的如今改名为边城镇的茶峒镇,它距离凤凰古城约110公里,自驾车大约1小时30分钟。茶峒古镇,因地处于湘黔渝三省交界处,故而有“一脚踏三省”之说。
边城镇副镇长谭思远介绍,茶峒古城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茶,苗语意指汉人的“汉”,峒,意为山中的小块平地,“茶峒”即为“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茶峒一名一直沿袭至2005年6月省政府批准更名“边城”。
2022年,在沈从文诞辰120周年之际,边城茶峒古镇以还原《边城》名著景象、繁荣湘西民族文化、发展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为主题,将纪念前贤与古镇开园、民俗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如何用文学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在谭思远看来,来茶峒的游客,大多心怀梦想,把《边城》当指南,找寻梦里边城。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谭思远提供的一张景区导览图上看到,茶峒古镇推出了沈从文旅居地、翠翠岛、翠翠居、白塔、拉拉渡等跟沈从文和《边城》有关的景点。
沈从文给边城特写:“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 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女孩子即“翠翠”,老人即翠翠的爷爷。
拉拉渡乃翠翠、爷爷和大黄狗的安身立命之处,亦是翠翠和天保、傩送相识、相爱之地。
沿江边游步道而下,离翠翠居不远处就是茶峒“拉拉渡”古码头。这个千年古渡,又叫茶洪渡口,千百年来承运着湘黔渝边区过往行人客商及货物。
“渡船头竖了一只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着一端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沈从文在《边城》中描述的“拉拉渡”船现在依然大致保持原样。只是现在,船上人会用一特制木器攀缘钢缆移动,慢慢牵引船横渡。钢缆与拉船木头之间摩擦声音很特别,“吱呀”“吱呀”的节奏感和船水声,让人不由幻想起书里的摆渡情景。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乘“拉拉渡”船的游客在岸边排起了长队。有游客感慨地说:“2元钱的拉拉渡,就能到清水江的另一岸。”
 翠翠岛则是清水江中一沙洲孤岛,岛名源自《边城》女主人公翠翠的名字,上岛须坐船。岛上还有出自黄永玉之手的《边城》女主角翠翠白色雕像,眉目如黛,凝神远方,大黄狗紧随在翠翠身边。有游客问:“她是在等待傩送的归来吗?”
 同时,边城茶峒景区推出了寻梦翠翠、无人机秀、边城音乐会、祈福边城等主题活动,打造了观赏性、互动性与沉浸感并存的新场景、新玩法。
而镇里为了方便自驾车游客停车,把边城周边的学校、小区等停车位都用来接待游客,不但标识指引清楚而且派专人值守和引导,让游客不走冤枉路不花冤枉钱。有游客留言说:“这次的边城之行体验非常好,真心感谢当地政府和边城人民。”
走过拉拉渡就到河街,吊脚楼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木板墙、店铺等古朴历史风情原貌犹存。沿河码头、吊脚楼下三五成群绘画写生的学生专注投入,对过往行人视而不见。被无数人踩得清幽发光的青石板街上,米豆腐、血粑鸭、苗家酸鱼、焖田螺、油炸河蟹、蒿草粑粑等特色美食应有尽有,香味浓郁,色泽诱人。
边城镇除了《边城》故事原型,还有旧石器时期“药王洞”遗址、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宿营指挥所等历史遗存,以及“龟蛇献瑞”“虹桥月影”“石炉飘烟”等自然景观。
而当地人也纷纷借机开起了理发店、老街餐馆、客栈等。除了书店里有《边城》销售,有些客栈老板还在自己的每个客房里摆放了《边城》,让客人在边城阅读或重温《边城》。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花垣边城茶峒古镇接待游客7.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98.81万元。

太阳照在丁玲老家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走进常德市临澧县佘市桥镇蒋家村的千亩果蔬园,青脆李、麒麟瓜、黄瓜等瓜果飘香,不少客人带着孩子前来采摘,园子里一时间热闹非凡。
“前一段时间有黄桃,下一个时节有草莓。”10月10日,蒋家村党总支副书记李立群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村里的果蔬园品种丰富,一年四季都有东西可以采摘。”
这一幕热闹的画面不由得让人想起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描写的场景:“果园里,红的、绿的葫芦冰,密密麻麻挂满枝头;海棠果一串串地垂下,红得比花还鲜艳;梨子结得又重又密,把枝条都倒拉了下来……”
而蒋家村正是丁玲的家乡。
与丁玲书中描绘不同的是,现在的蒋家村正开始打造智慧果园。“同样一亩地,以前只能种几十棵果树,现在能够种植上200多棵,可以大大提高亩产。”李立群介绍,这个项目是蒋家村党总支书记蒋祖祥外出考察学习后引进的,在果园内配置实现了水肥一体灌溉体系等智慧农业体系,采用密植高产核心栽培技术,实现快速挂果,“我们去年栽种的果树,预计明年可以挂果”。
除了打造丁玲书中描绘的硕果累累的果园,蒋祖祥用心打造“丁玲故里”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丁玲,原名蒋伟,1904年出生于临澧县佘市桥镇黑胡子冲(现蒋家村)。几年前,因为丁玲的缘故,湖堰、高丰、罗家三村合并后改名蒋家村,而有些村当时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因此2014年时,蒋家村还是省级贫困村。
创业有成的蒋祖祥回到村里,决定带领村民脱贫增收。
蒋祖祥觉得,蒋家村因丁玲而闻名,村子要发展就必须依托村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做活名人文章,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蒋祖祥找到村里外出的能人、湖南永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宗平。蒋宗平非常认同蒋祖祥的想法,投入1000多万元,帮助村里打造了丁玲故居,建造了丁玲塑像。2015年,湖南省作协在丁玲故居建立了湖南文学创作示范基地。
2017年,蒋家村全村脱贫。
2019年,佘市桥镇人民政府将丁玲故居景区所有权正式移交给临澧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丁玲故居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和学生们研学的重要基地。
为了发挥“丁玲”的名人效应,蒋家村在上级政府和驻村帮扶队的帮助下,打造了集旅游、休闲、娱乐、食宿、农耕体验为一体的“蒋家民俗园”,高标准建设了丁玲故居至民俗园的“丁玲人生景观道路”,打通了丁玲故居至佘市桥镇以蒋家村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示范片的连接线,推出了“丁玲故居一日游”概念,把村里的民宿、精品油茶园、果蔬采摘园、农耕文化园、自然蜂蜜园、农家花卉园、向阳湖湿地公园、茅屋岗生态农庄等场所都串连在一起,共同发展。这些产业所在公司通过与农户签约合作,吸纳本地村民就业,到目前为止,共提供了298个就业岗位,其中脱贫人口就业80人。李立群介绍,2022年,全村120个蔬菜大棚实现产值120万元,其中采摘园2022年共接待游客6.1万人次,带动100余名附近村民就业,人均可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
而且,村里还通过举办文化节、各类文学创作活动、文学交流活动、农耕体验及户外体验活动,大力提升乡村振兴示范片的人气。
“游客来我们这里既有看点,又有玩点,回去还能带点。他们感觉不虚此行,我们感觉开心快乐!”李立群笑着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