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9月21日> > 总第3076期 > 13 > 新闻内容
艺芳女子中学:曾国藩曾孙女创办, 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
新闻作者:文/胡桂香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芳女子中学正是现在的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1918年,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从英国伦敦大学毕业之后,放弃在剑桥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与堂弟曾约农,腾出位于长沙城北局关祠的私家花园(曾国藩祠堂浩园),办了一所全新的女子学校。
这个私家花园不是一般的小院子,几盆花、几棵树的概念,它占地60余亩,主体建筑为中国传统的风格,木制阁楼,中轴线东西两翼有侧殿,前后都是假石山,整个园子水池环绕,景象丰富,其中有长廊、亭阁和虹桥等,是当时长沙文人雅集的地方。
这所学校既不同于外国人办的教会女校,也不同于中国人办的女子学校,而是曾宝荪理想中的学校,它兼具中西方最好的形式和内容。1918年9月,这所学校正式开学,它就是艺芳女子中学。
艺芳是曾宝荪奶奶郭筠的书斋名。郭筠,字诵芳,出身名门,是近代有名的女诗人,曾作《艺芳馆诗稿》传世。郭筠善于教导后辈,长孙女曾宝荪出生后,便养在她膝下接受教导。曾宝荪的一生,也可谓传奇。一生未嫁,与终生未娶的堂弟曾约农一起办学,教养上千学子。
最初,艺芳女子中学仅招收学生9人,其中英语数学专修生5人,大学预科生4人,教师9人,曾宝荪任校长,与堂弟曾约农在艺芳中学“零薪酬”义务任教。
1928年,艺芳女子中学校址基本固定,规模亦日趋扩大,当年即将学校办成了六年一贯制的完全女中,每班招收女生不超过30人。由于班少人少,师生精力较为专注,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办学期间,曾宝荪亲自教授学生生物课和英语课,堂弟曾约农任教务主任同时兼算数及理化老师。
1935年,在湖南省第二届中学毕业会考中,全省有不及格学生的学校达30余所,艺芳女子中学的学生不但全部及格,而且半数学生成绩达80分以上,此外,该校还曾屡创无人不考取大学的佳绩。
抗日战争期间,艺芳校园中落下了6枚炸弹,曾宝荪校长将学校资料运至故乡双峰荷叶塘,又将学生寄读于已经迁往湖南沅陵的教会女校福湘女子中学。1946年春,曾宝荪从香港返回长沙,筹集资金、人力与物力,重建艺芳校园。据《曾宝荪回忆录》记载,艺芳女子中学先后开设了26个初中班,19个高中班,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其中,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曾昭燏(曾宝荪侄女)、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王灿芝(秋瑾之女)都出自该校。
秋瑾和曾宝荪是亲戚,秋瑾牺牲后留下一儿一女,其中女儿王灿芝能文能武、豪爽仗义,书法、文章、诗词大气、奔放,毫无闺阁纤弱之气,太极拳、八卦拳也练得功力深厚,令人惊叹。王灿芝自号“小侠”,小小年纪经常宣称要只身北上。王家于是把她送到艺芳来读书,让这个比她大七岁,说起来却又小她一辈的校长管教她。但王灿芝初有不服。学校要求写小楷,王灿芝就写斗大的草书,一张宣纸,别的同学写五十个字,她只写一个;别的同学在音乐的伴奏下,在有木地板的室内练形体时,她却跑出去找名师,学青萍剑。曾宝荪为她花了很多心血。后来,王灿芝在政府的资助下,中学毕业后赴美学航空技术专业,后回国效力,被誉为“东方女飞将”。
1952年,政府接管艺芳女子中学,学校更名为长沙市第三女子中学,并沿用此校名直至1956年。1956年再度更名为长沙市第十四中学,直至1990年。1990年6月,长沙市第十四中学正式更名为长沙市实验中学。1996年,以香港爱国儒商田家炳先生捐赠巨资为基础,在芙蓉区火星镇襄建新校区,此后,长沙市人民政府将学校命名为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在曾宝荪自己写的回忆录里提到:学校每日六时起床,七时早餐,七时三刻礼拜,八时上课,上午四堂课,十二时半中饭,饭后休息一小时,二时至四时再上二堂课,每日只六堂课,下午的课多半是科学试验、音乐、手工、图画、体育等不太用脑力的课。学校还时常举办“游园会”“纳凉会”“灯会”等,这些节会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在校规上,艺芳女子中学极其尊重学生,倡导“不记学生的过,不当堂叱罚学生,不勉强学生去礼拜堂”。
艺芳女子中学始终强调自治。在曾宝荪任校长期间,继续以德行教育为指导理念,教学生们做人做事,以德为先。学校曾设大学、中学以及附小,风气良好。凡是校内场所,无论是在学校的房门上,还是寝室的门上,甚至在宿舍的柜子上都不用落锁。
学校图书馆也从未设置管理人员,学生均可自行登记借阅。管理人员只负整理之责;夜间自修,不要先生监察,考试也不要监场,没有一个学生会做出左顾右盼的事情来,更“绝无夹带,枪替,或私相传授的举动。”至于普通生活上,也做到抽屉不要锁,园中花果不乱摘,别人的东西绝不擅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