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几个菜啊?”站在灶台边的女人一边问,一边剥蒜。
“买了鱼和排骨,给我爸爸多补充一点营养。”应答的人乐呵呵的,他手上端着一大盘热腾腾的菜,身上的白色T恤衫浸透了汗。
这看似轻松欢快的氛围出自湖南省肿瘤医院东侧的一个爱心厨房。在这个不足50平米的空间里,整齐挤满数十个灶台与锅,十多个人穿梭其间忙忙碌碌,33摄氏度的高温天里饭菜的香味显得更加诱人。
厨房里人来人往,炉火不息,对于许多患者家属来说,在这里做菜的时光,是他们在亲人患病的重压下,难得的喘息和安慰。
在厨房管理员宋杰辉看来,这是一个只关心食物和蔬菜的地方,充满了日常感和烟火气。而在患者家属的眼中,一道道食物,蕴藏着与癌症搏斗的秘密。
长期亏损的解忧厨房
天蒙蒙亮,24岁的宋杰辉就起床开始淘米煮饭,来做菜的人多时,他一天要煮上十余锅饭。
上午10点,这里开启了一天最忙碌的时刻。剁肉声、锅铲声、高压锅冒气声,滋啦滋啦,哐哐当当,这是宋杰辉最欣慰的景象:人们暂时忘却了生老病死的紧迫性,这个局促的空间,仿佛成了一间解忧厨房。
此时,宋杰辉踱着步穿梭于人群中,时时注意每个炉子的状况:油不够了,他就去仓库拿新油;锅放在那没人炒,他就拿着锅铲帮忙……
遇到混熟的患者、家属,他会无所顾忌地开玩笑,医院的气氛太压抑了,病人和家属们需要放松一点。
整个厨房只有他一个管理员,而病人家属每天都有做饭需求,他就像时钟一样,停不下来。从爱心食堂开始运营到现在,宋杰辉只在上周日回家休息过一天。
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近半年。
2022年,宋杰辉的父亲得了食道癌,临终前最后几个月一直瘫在床上,全身疼痛。而那时,宋杰辉哥哥一直忙于自己的生意,宋杰辉则在部队当兵,两人都没有时间在身旁照顾。
确诊后一年,父亲去世了。宋杰辉和哥哥能体会到癌症患者家属的心情,也萌生了做爱心厨房的想法。
“从4月12日开业后的半个月,每天只有三四个人。”但宋杰辉和哥哥并不灰心,他们去肿瘤医院门口免费发粥,开设抖音号发布食堂日常和暖心故事,并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1个半月的免费服务。
一个多月后,有一个爱心厨房可以做饭的消息在病友圈传开,人越来越多,家属们没到饭点就来排队,有时几个人一起来,久而久之,这里成了病友们约定俗成的“爱心厨房”。
端午节包粽子、八一建军节免费营业、七夕节送花……在爱心厨房运营的137天,宋杰辉跟来做饭的患者和家属一起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节日。
爱心厨房长期亏损,半年多来,炒一个菜只收1.5元,米饭每盒1元,煲汤2.5元,调料免费。好在,宋杰辉哥哥做其他生意能赚钱,补了这个亏空。
“临时避难所”里的人间烟火
爱心厨房从不停止它的运转。而每天,宋杰辉都要参与其中的人间烟火。
2023年3月底,李小雁(化名)带着丈夫从邵阳赶来。丈夫得了咽喉癌,每三个礼拜做一次化疗,半年过去,已经花了10多万元。
一次次的化疗,很快掏空了丈夫的身体,那期间,他吃什么都是苦的,没有汤就吃不下饭。
“他的每一餐饭,是我一调羹一调羹哄着吃下去的。”李小雁全程照顾他,她懂得如何把节省发挥到极致。她每天光顾相同的摊主,混熟了,老板多给一点青菜,附赠几棵葱。
陈丽琴(化名)也是一名照顾者,2023年,她的丈夫因咽喉癌住院,和李小雁的丈夫在一个病房。
在省肿瘤医院,同一个病房里的照顾者通常过着一种互助式的生活。早上六点,李小雁和陈丽琴会一起出去买菜,回来给病床上的两位病人同时刷牙,之后同时喂早餐。到了快中午,她们两个一起去厨房炒菜,一个炒菜,一个在一旁洗菜打下手。
慢慢地,厨房变成了李小雁和陈丽琴的喘息之地。尽管后来她们的丈夫在不同的医院治疗,但她们还是相约着每天一起去爱心厨房做饭。
来自永州的徐萍(化名)也是因照顾患癌的丈夫来爱心厨房做饭。她的丈夫之前在工地干活,为了省钱一直拖着不去医院,直到疼痛难忍时才来到省肿瘤医院检查。
“查出他是鼻咽癌时,我感觉天都塌了。”说话间,徐萍红了眼眶,两个儿子都在外面打些零工,家里积蓄不多,只能东拼西凑借钱治病。
她来厨房做饭。丈夫要吃,她必做肉或鱼;丈夫不吃,她只弄一点蔬菜,打三盒饭回去。
她觉得厨房里有人情味,像个家一样。
癌症,是一个家庭的灭顶之灾,而爱心厨房则像一个临时的避难所。这里大多数家庭来自农村,穷苦者居多。
来这里做菜,陈泰林(化名)也是图节省。
陈泰林原来跟妻子一起在衡东县的高中附近开早餐店。随着妻子确诊为肺癌,他关掉了早餐店,来到肿瘤医院陪妻子。
在病房里,陈泰林24小时守护着妻子,他最难受的,是看着妻子脱发。一次化疗就得花8000多元,医药费一个月要好几万元,“钱就像纸,交进去了就没了”。
可能是因为药物原因,妻子很容易饿,一天要吃四五顿。人生了重病,有时会像个婴儿,饿了就哭。妻子常常突然饿醒,“嗯嗯”地叫,这种时候,她希望能吃到一点软的、热的食物。
最初的陈泰林没经验,常常被搞得手忙脚乱,后来,他想了个办法,提前在爱心厨房蒸好一些馒头带到病房。
在病房里,热心肠的陈泰林不忍心看着其他病人吃不上干净卫生的家常菜,便主动为同病房的三个病人一起做饭。
陈泰林算过一笔账,医院附近有营养的汤菜三十多元,两个人一餐就要近百元的开支,还不好吃。来爱心厨房,开销减了四分之三。
“医院那种压抑的感觉让人不自觉地想要逃离,他们要用正常的生活来稀释这种压抑之感。”宋杰辉说,患者和家属在这里做饭的每一刻,让他们逃离了压抑,获得了每天最轻松的时光。
他们用食物疗愈内心
每一个来这里做菜的人心里都明白,患上癌症的家人正面临着人生最大的难关。他们来到这里,做几个菜,煲一锅汤,希望患者能吃得好一点,或许对病情也有帮助。
22岁的孙雅(化名)总是在人少的时候来到厨房,给母亲煲一锅汤。她的母亲癌症晚期,正在做化疗。
一开始,孙雅不会做饭,就去小红书上学习。慢慢地,她会做的菜品种类越来越多,炖排骨、苦瓜炒蛋更是成为了她的拿手菜。
母亲时常没有胃口,她会在汤里多放点盐,再让母亲多喝水。在照顾母亲的闲暇,她上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希望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妈妈,减轻家里的负担”。
在照顾母亲的这几个月里,孙雅久违地感受到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连接,母亲变得非常依赖她,离开不到一小时就会打电话询问情况。
像孙雅这样的顾客不在少数,他们匆忙来到厨房,做完饭又赶紧回到亲人身边,用陪伴给患病的亲人带去力量和安全感。
给宋杰辉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许心莲(化名),她也是第一个来爱心厨房做饭的患者家属。她女儿只有11岁,大腿上长了一颗肿瘤,最严重的一次,医生建议截肢。
红薯,是许心莲每天必做的一道菜。除了红薯,许心莲最喜欢做的是鱼,鲈鱼、草鱼……这些都是从前家里餐桌上的常见菜,女儿爱吃,她也爱吃。
厨房里有着一种难得的日常感。这里全是油盐酱醋的生活气息,病人家属们感激宋杰辉给了他们一种家的感觉。
宋杰辉说,很多人来这里,也是一种释放。
最典型的是67岁的刘进(化名),他是爱心厨房的特殊病人。他走路慢吞吞的,背着双手,一直独来独往,没有家人陪护。
每天上午11点结束治疗后,他去买一把青菜和一点肉,来厨房炒菜。他最爱的,是肉煮稀饭。
刚来爱心厨房时,宋杰辉就发现刘进心态很好,一来厨房就跟他聊天,“他开心得很,过一天是一天,活一天开心一天。就连他的主治医生,也说他吃饭胃口最好”。
但让宋杰辉揪心的,是那些来了一两次就“失联”的患者和家属,“我不知道他们后来的情况,但我希望他们都健健康康地活着”。
日复一日地在厨房工作,宋杰辉的生活很单调,但他却好像上了瘾,“每天能接触不同的癌症患者和家属,他们在癌症面前的坚强,让我的内心在一点点地被治愈”。
看着眼前来自湖南各地的病友家属们,宋杰辉说,“只要他们需要这个厨房,我们就会一直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