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8月31日> > 总第3073期 > 12 > 新闻内容
民生民俗民风!湖南这些“村史馆”是新风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3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部村史,几多乡愁。
在湖湘大地,不少村庄整理本村历史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以“博物馆”“陈列室”“展览馆”等命名的村史馆。它们用照片追忆往事,用老物件唤醒记忆,记录着村庄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勾勒着乡村振兴的图景。
 
借湖南首家村史博物馆,她找到致富新路
江永县上甘棠村
“我最喜欢向大家介绍我们村的布局了。”8月29日,永州市江永县上甘棠村委委员、上甘棠博物馆讲解员周雪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上甘棠博物馆于2010年6月22日开馆,其主题为“永明有甘棠——走进历史文化名村上甘棠”。它被称为湖南省首家村史博物馆。
上甘棠博物馆由村里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民礼堂改建而来,具有浓郁的苏联风格。博物馆陈列面积有380平方米,展出藏品77件。“有我们当地用到的犁、耙、蓑衣等农耕用具,有八仙桌、太师椅等家居用品,有石墩、莲花座等建筑老物件,吸引了村民和游客驻足、触摸、思考。”周雪莲介绍,为了让来往游客对全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馆里建了全村面貌的实景效果图。作为湖南前往广西必经的古驿道,上甘棠建有约2米高的围墙,南北各留有一个出口,而且村子坐东朝西,“背有靠山,前有玉带,左青龙,右白虎,非常符合传统意义上的风水格局。村子里面,则暗含太极八卦布局。这也是很多游客听得津津有味的地方”。
看着馆里的“百官图”,听说村子里出了100多位贤能官员时,很多游人忍不住问周雪莲,是不是因为村子风水好。周雪莲却告诉大家:“哪有那么简单。请看村里的‘祖训十条’。”
记者发现,“祖训十条”包括敬奉祖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敦睦族党、尊敬老成、严别男女、教训子弟、和息争讼、早完国课、勤治基业。在周雪莲看来,上甘棠村周氏家族一直过着“耕读为本”的农耕生活,一直将“祖训十条”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才造就了村子人才辈出。
村史馆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上甘棠村古商业街的模样,建起了豆腐坊、酒坊等旧时商家模型。很多游客都问起,是否还能吃到古时工艺做的豆腐。“现在村里还有好几家豆腐坊,都是手工制作,而且生意都好得很,我认识的几家做豆腐的,每天都被一些酒店买空了。” 
“我做讲解员时,向客人介绍,我们村盛产双胞胎,现在村子里有近30对双胞胎。不少客人听说后,表示以后要到这里来长住。”周雪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她和很多村民一样,利用自家房子开起了民宿,一楼自住,二楼为客房。前几天,就有一个来自山东的女孩,在周雪莲家的民宿住了一个星期。对于村里的旅游业,周雪莲充满希望。
 
“村史馆”里“飘”出好村风好民风 
宁远县下灌村
8月23日,一场名为“金榜题名 护梦远航”的奖学金发放仪式在永州市宁远县湾井镇下灌村的村文化广场举行。该村今年考上大学本科的11名学子领取了村里颁发的奖学金,其中考入211大学的两名学子还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
下灌村是状元故里,出了湖广第一状元李郃。在当天颁奖地点附近的下灌民俗博物馆里,就立有李郃的塑像。
下灌民俗博物馆是村民眼中的“村史馆”,里面设有状元室、私塾馆、名人室、民俗文化室、国学馆等展示区,记录了下灌村的名人、特色文化故事,激励着后人。自唐代至清代1300年中,下灌村除出了李郃、乐雷发这两名状元外,还有几十名进士。
走进状元室,可以看到正中有两尊高源土陶像,左边是唐代湖广首位状元李郃,右边是南宋特科状元乐雷发。
“一个村出了两名状元,这不能不让人惊叹!”8月29日,湾井镇人大副主席、妇联主席李萌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郃的祖父李周延、父亲李太渊都先后任道州(今永州道县)主管教育的官员。李郃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博览群书,最终一举登科。后来,李郃辞官还乡,开了下灌的习文重教之风。
据介绍,恢复高考后,村里有100多人考上大学,其中多人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还有3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一名从小在宁远县城长大的孩子,回到村里参观“村史馆”后,直言没想到村里的历史文化这么厚重,让他心生自豪之感。
在下灌“村史馆”里,还陈列着一块砧板和一根铁棍。它们是制作当地特色美食“下灌水丸子”的工具,其背后的故事一直在村里口口相传,并且与李郃有关。相传,李郃有一年回家省亲,看到父亲李太渊卧病在床,进食困难,便把瘦猪肉切成块,用铁棍轻敲慢打,用水调成肉糊状,用勺将肉糊舀入汤锅内煮沸,肉丸浮于汤面,滑嫩鲜香,而且入口易化。其父食用后,食欲大增,病情逐渐好转。因为李郃的这番孝心,人们把他做的“下灌水丸子”又称为“状元肉丸子”。
如今,“状元肉丸子”依然是当地的一道非常受欢迎的美食,并走出村民家门,成为很多游客看完“村史馆”,游过状元楼、洗砚池等景点后必点的一道菜。
在下灌村灌溪酒庄,6名村民在此上班,其中村民欧阳林已在此当厨师4年,月收入上万元。他做的“状元肉丸子”是每桌必点菜,一天要卖30多碗。“一碗有24个左右,售价48元。”李萌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状元肉丸子”用的都是本地村民养的猪,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
而在“村史馆”里还有100余件老物件,大都是当地村民捐献的,体现了当地不同历史时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其中有官轿、民间婚娶时所用的抬盒、像奖状一样的1977年版结婚证,以及黑白电视机、单车、缝纫机等等。
“这里现在是很多中小学生前来‘打卡’的研学教育基地,还有很多成年人带着小孩来此辨认,寻找儿时的记忆。”李萌介绍。除了给本村带动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村史馆”也成了相邻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地,助力非遗产品的销售。
“村史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览室里,梅瓶、方瓶、天球瓶、罐、提梁壶等高源土陶作品,彩绘精美,既美观又实用。“瓶身有各种花的图案,也有母鸡带小鸡的图案,还有人物图案等。”李萌介绍,高源土陶分布于宁远县天堂镇高源村。2016年,高源土陶制作技艺被列为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下灌民俗博物馆开馆专门设立了高源土陶展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高源土陶俨然成了网红打卡地,高源土陶传承人陈各辉也成了当地的“网红”。
 
“村史馆”为丝瓜留一席地 
 株洲芦淞区龙凤庵村
 在“村史馆”,有伟人,有烈士,有农耕器具,有老照片。但在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龙凤庵村,其记录村子重要历史事件的“村史馆”——村部红色文化展馆里,小小的丝瓜照片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
“龙凤庵村是毛泽东同志1927年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走过的地方。”8月29日,龙凤庵村妇联主席张许利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龙凤庵村打造的村部红色文化展馆,就重现了“毛泽东在龙凤庵”的红色故事,深入挖掘了九十多年前龙凤庵村农民运动的相关情况。
记者发现,在这个“村史馆”里,不仅有村庄简史、党组织简介,而且把丝瓜的照片贴在墙上,非常引人注目。张许利解释:“丝瓜在我们村的产业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旅游资源,没有民宿农家乐,窝在群山里的小山村,如何发展?”这一度是龙凤庵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川的苦恼。
张川发现龙凤庵村处于白关丝瓜产业带正中心,便通过党组织领办创办“龙凤庵村经济合作社”,总投资30余万,种植白关丝瓜40亩,在位于白关丝瓜“一带一环”规划建设的正中心打造了第一个自主产业园区,带动农户成片连线种植,形成了一条种植面积近300亩的白关丝瓜产业,实现了集体经济合作社收入流水达130多万元,带动农户增收达300多万元。
除了白关丝瓜,黑猪也上了“村史馆”的墙。记者看到,在“招商引资联合产业发展”栏下,龙凤庵村自主招商株洲生命之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驻村发展农业产业,发展种植基地,合作社以土地入段,占产业5%-30%利润分红;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放养黑猪,由公司自主经营,合作社联合推广销售。此外,龙凤庵村招商湖南荣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设药食同源中药材种植基地;对接湖南仁能建筑有限公司,达成发展建设村级基础设施合作协议,非技术工人由村合作社组织劳务队参与项目施工;带动种植大户承包士地,合作社将整合的土地资源开发后流转出租给种粮大户,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的同时整治耕地抛荒。
未来,龙凤庵村将规划出“农民运动”、“公社”大集体、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大板块,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大力拓展白关丝瓜产业,把村里原有的“小农经济”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变。
 
编后>>
村史馆浓缩着过往,映照着当下,寄托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建好用好村史馆,让其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必将助力乡村振兴,赓续乡村文脉,更好地造福农民群众。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