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8月17日> > 总第3071期 > 14 > 新闻内容
借批评激励孩子,避免“夹带私货”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雯倩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8月13日,一则“14岁女儿做一桌菜等妈妈却被数落”的新闻攀上微博热搜榜,短短6小时被1800余万人关注,超3万人互动留言。有网友留言说:女儿主动做菜等妈妈,原本是份孝心应该被夸奖,怎么还被数落了呢!
生活中,常有孩子抱怨,不管玩什么、干什么,爸妈转一圈最后总会落到学知识、学技能上,也有网友说,有很多时候自己兴冲冲做点什么,本来挺有成就感,可没得到表扬反而被泼了一盆冷水,“特别扫兴”。爸妈开口闭口谈学习,用批评数落的方式去教育、鼓励孩子,真的有用吗?
 
14岁女儿做一桌菜等妈妈,却被数落
据搜狐新闻报道,8月11日,江西一名14岁的女生中午11点多做好了一桌午饭,她叫妈妈过来吃饭时,却遭到了妈妈的指责。视频中,妈妈指着桌上的5个菜数落女儿:“我要表扬你吗?你中午整这么多菜,我们两个人怎么吃得完?”隔天,妈妈再次拉住女儿询问,自己昨天说中午的菜做多了女儿是否有意见,当女儿回复没意见后,妈妈说自己开直播时被很多网友骂,说她不配做妈妈。这位妈妈说,自己把两个女儿从小带大却被骂“不配”,因此反复询问女儿她“配不配”。
有人作总结说,开口闭口谈学习、边数落边鼓励的父母的确无处不在——
网友“顽皮的GG”:我说“蛋糕好好吃”,我妈说“所以你要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吃好吃的蛋糕”;我说“好热”,我妈说“好好学习,以后坐办公室天天开空调”;我说“想出去玩”,爸妈说“好好学习,以后有本事了爱去哪玩去哪玩”;就连我羡慕同学出去旅游了,我妈还说“人家父母有本事,所以你要好好学习,考好大学才能找好工作”……
网友“九绕”:爸妈说的每个话题都能扯上学习,跟爸妈倾诉烦恼会让烦恼加倍,分享喜悦会让快乐消失。
网友“路德维希”:孩子和妈妈吵架,妈妈一旦讲不过孩子,就会祭出杀手锏“我养你这么多年……”
针对不少吐槽,也有网友非常感激爸妈总在洋洋得意时给自己“提个醒”——
网友“芒果酸奶”:每当有点成绩,爸妈总让我想想失分、找找差距,不过正是那些激励,才让我不停留在沾沾自喜上,不断进步。
网友“朱迪”:中国人的文化底蕴是刻在骨子里的,看似“埋怨”“数落”的那些话,教给了我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激”励孩子,别加太多“压力”
“有些时候,比如带女儿出去玩,或者她取得什么成绩想要什么奖励时,我也说过‘现在爸爸妈妈支持你,将来你要更加努力去获得’‘不要翘尾巴,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之类的话。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她会回答‘好’‘知道’,但我的确感觉到了她听到后的喜悦感降低了。”湖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长沙育英第二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唐小敏说,换位到孩子的角度,当下孩子的心理是被满足的,快乐分数可能是100分,可当家长的话一出来,这个分数就降到了90分甚至更低。
父母想表达的是一个促进孩子努力的愿望,想借一些小事情、小细节去渗透自己的教育,告诉孩子要靠自己、要取长补短、要继续加油,但不可否认这会给孩子压力。“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在亲子互动中,孩子想要的是你分享他的成就感,希望你的奖励是全然地给的、是欢喜地给的,而不是‘夹带私货’、掺杂条件、加上压力的。唐小敏说,家长深入思考这个话题,更能给塑造亲密正向的亲子互动带来一些新的觉察。
湖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杨琴表示,生活中,父母动辄谈学习的确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她分析,一是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很难做到以孩子为中心开展对话、倾听和回应孩子的语言或需求,而会无时无刻不在向孩子灌输教育理念“要好好学习”,甚至“好好学习才能换取好的物质生活”;二是不少家长秉持着自身的权威,难以允许孩子有自由对话的机会,当孩子可能“能言善辩”甚至“言之有理”时,家长以自身长辈身份或者孝道文化压制孩子的表达,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从而不敢抒发心声。
“教育不只要让孩子学知识、学技术,更要学智慧。”杨琴从家庭教育出发,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尊重、理解孩子的情绪表达和沟通欲望,成为共情型父母。孩子向家长表达喜悦或者烦闷时,是期望获得家长的回应。学会做情绪感受能力强、以儿童为中心的父母,懂得通过倾听和及时回应使儿童感觉到被理解、被共情,进一步激发孩子愿意将父母作为可以信任的倾诉、表达对象。
第二,三观教育要“如盐入水”,用孩子接纳和喜爱的方式开展。“身教”胜过“言传”,家长要担任教育的“引导者”,尽量营造具有良好参与感、体验感的教育环境,给予孩子丰富的认知和情感体验,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使孩子正确“三观”的形成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实现,这比口头上凡事谈学习、找差距的效果会好得多。
第三,允许孩子说“不”。孩子说“不”是跟养育者划分界限的过程,从而学习建立合适的自我边界。优秀的父母能觉察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并给他自我选择的空间,尤其在孩子说“不”时,他们感受到的不是孩子在挑战家长的权威,而是孩子人格层面的健康成长。这种敢于说“不”、敢于挑战权威、表达自我,不取悦他人、迎合他人、舍弃原则的精神,正是新时代对于“人才”的判断标准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