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8月17日> > 总第3071期 > 5 > 新闻内容
走访1800余户,基层“铁娘子”助力破解“垃圾围城”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围城”,这一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产物,曾是湘潭市面临的最大难题,发展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必由之路。
“转运、发酵、干燥、分解、燃烧……垃圾桶里的生活垃圾焚烧后转化为电能,再送至千家万户,这是比填埋更环保、效率更高的垃圾处理方式。”今年55岁的袁谷红是湘潭县河口镇三级调研员,也曾是湘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用耐心打开群众心门,用实际举措帮扶征拆户,袁谷红和她的同事们坚韧肯干,为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主动请缨,她接过“烫手山芋”
湘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推进历时十余年,曾四易其址,一度搁置。2018年,项目再次启动,选址湘潭县河口镇宏兴村。征地拆迁时间紧、任务重,正在河口镇党委、政府为确定谁来牵头做群众工作为难之际,袁谷红主动请缨,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
“那时我已在镇上工作了6年,一直负责镇里的重点工作,我不上谁上?”近30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告诉袁谷红,项目要落地,必须做好群众的引导。于是在第一时间,袁谷红就组织了110名宏兴村党员、队长、村民代表去外地参观,听规划、看资料,回来再给村里群众现身说法。
但由于对焚烧发电项目缺乏了解,村民的抵触情绪十分强烈,“项目对子孙后代遗祸无穷”的传言甚嚣尘上。“有两位老人,就听信了谣言,一直不肯在征拆书上签字,对我们的入户科普也十分抵触。”
“我们的工作没有秘诀,只有两个字——‘耐心’。”为做通这两位老人的工作,袁谷红上门了32次。“只要老人在家,我们就带上水果、零食上门拜访。”次数多了,两位老人渐渐卸下心防,愿意坐下来听袁谷红和同事对项目的介绍,并最终在征拆书上签了字。
然而,面对袁谷红和同事的执着,也有村民以“失踪”的方法应对。“一户家在项目主厂房建设地的户主,就以外出承接装修工程为名,对我们避而不见。”袁谷红只得一路“追踪”,先是请来户主的亲朋好友帮忙联系,自己则追到湘潭大学、长沙等地。跑了十几趟,袁谷红的功夫没白费,终于做通了这位户主的工作。
袁谷红说,项目涉及当地的1800余户共7115人,每家每户她都走过。“既然接过了这个担子,就一定要把群众工作做好。”
 
搭桥连线,她做到“人民满意”
“要真正做好征拆和安置工作,光有耐心还不够,还要切实为老百姓解决生活困难。”袁谷红回忆,买走滞销的鸡蛋和水果等农产品、帮助困境家庭交医保,只要能帮上忙的,她常常自掏腰包解决。“有段时间,我办公室里的南瓜、红薯堆成了堆。”
不仅如此,袁谷红还积极为村民和项目“搭桥连线”。一次,宏兴村一位老人找到袁谷红,问道:“儿媳妇一直在村上做临时工,还要养孩子,可不可以介绍她去项目上工作?”袁谷红当即回复老人,只要人品过硬,符合招工要求,“报名的时候我一定告诉你!”
后来,老人的儿媳妇在公司招聘时表现优异,成功应聘上了保洁岗位,比之前做临时工的收入翻了番,还准备自考本科。“慢慢地,她成为了我们项目的‘义务宣传员’,遇到质疑还总说‘我带你去工地上看’!”袁谷红高兴地笑道。
项目指挥部就设在村里,往来的村民经过,都能看到建设的过程。“眼见为实,不少村民的抵触、不理解情绪都变成了信任。”从项目选址到最终落地历时近两年,袁谷红几乎全年无休,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经过600多个日夜的付出,项目建设最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征拆工作如期完成。
在袁谷红和同事们努力下,湘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19年10月顺利开工建设,2021年9月发电并网成功,年处理生活垃圾约43.8万吨,提供绿色电力约1.31亿千瓦时。全市“垃圾围城”的难题从此得以根本解决。
“项目建设取得成功,得益于县委‘举全县之力’的决心,更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2022年,袁谷红当选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如今,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去宏兴村看看发电站的运转,以及被招聘为员工的周边群众生活近况。“看到村民们的日子和生活环境都在变好,我们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