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不是学霸,但她从小就是个很乖巧懂事听话的女孩。”校长妈妈林志仁有个优秀的女儿,聊起孩子,她的眼里立刻充满了温柔和自豪。近日,她接受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专访,从校长和妈妈这两个角度来谈家庭教育的心得,她说,女儿从小到大都没有让父母太操心,甚至在叛逆期也没有发生太叛逆的行为,她觉得,父母科学智慧的养育的确可以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绝对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家庭教育的真理。”林志仁说,因为自己做老师,所以,她和先生在孩子面前一直就特别注重言传身教。比如,待人接物时的礼仪规范,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女儿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慢慢内化为了自己的行为品质。生活中一方面做好孩子的老师,对女儿的行为习惯严格要求,但另一方面,林志仁说她并不是一个“虎妈”,更像是孩子的朋友。
比如,有一次,她和女儿因为一件事情起了争执,女儿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让步,林志仁觉得如果自己向女儿让步会损伤家长的威严,以后更不好管教女儿,母女俩为此僵持不下。这时,幸好爸爸及时出手,调解母女俩的矛盾。事后,林志仁主动找女儿“和谈”,她先跟女儿道歉,承认做父母也有做错事的时候,这时,女儿也跟妈妈道歉,承认自己刚刚说话太冲动。
“从此我们就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协议,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都各退一步,不在气头上说话,有话好好说。”林志仁说,在这种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下,女儿和她的关系特别好,什么话都愿意分享,即便是叛逆期,也过渡得平稳顺利。
“所以,只要我们愿意放下高姿态,愿意跟孩子建立亲密平等的关系,允许孩子有自己想法;从小给孩子建立原则和规范,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支持与鼓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样的孩子长大就差不到哪里去。”林志仁说。
校长说 快乐教育不是放养教育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快乐教育不等于放养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放养中成长,对他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对于放养式教育我有一个观点: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如果只单纯放养的话,我觉得是家长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其实,放养教育和严厉的教育两者并不冲突,只是要把握好一个度。
在放养教育中,首先,一定要有规则的教育。如果孩子没有规则,他就没有敬畏之心。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孩子,他就不会懂得感恩。孩子什么都不怕,其实是挺可怕的;第二,一定要有习惯的教育。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和锻炼身体的习惯等等;第三,要有榜样教育。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优秀的父母会发挥自己的“榜样力量”,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灌输良好的教育;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孩子将来长成什么样的人,与父母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如果一味地任由他自由生长,最后可能长成了一颗歪脖子树。
一个父母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为孩子牺牲。牺牲自己的时间,牺牲自己的自由。父母如果只顾自己,那把孩子培养好是不可能的。
什么是“第十名现象”
“第十名现象”,我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跟踪调查了他毕业后的一些学生后得出的结论。其实,“第十名的现象”的出现也是有原因的。
据我们的观察,排在十名左右的孩子,他的独立性是更强的。因为在学校,老师一般是培优辅差,关注的是两头,一个是尖子生,一个潜能生,这两类孩子倍受老师关注,平时也抓得更紧。但老师关注得越多,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性也越强。而第十名左右的孩子因为成绩比较稳定,老师对他的关注点稍微低一点,孩子反而会更加独立。
另外,这类孩子全面发展的潜能更强,因为老师在学习上对他的关注度没那么高,他更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兴趣和爱好。比如说,他爱看书就有更多时间去阅读,他热爱运动就能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所以,这类孩子的后劲会更足。他的性格也更加开朗,社会交往能力也会更强。这样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概率会更大。所以,如何去帮助孩子多元化发展,如何去改革我们的评价制度,“第十名现象”对我们教育者来说也是一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