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支教
“山那边”守护孩子的艺术梦想
“自造字仓颉,传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到人民艺术家老舍,汉字完成了象形至楷书的升华……”在班上,胡嘉佳正向孩子们娓娓道来关于书法的历史。作为中南大学“山那边”支教团的一员,今年7月,她随团队来到永州大圩镇第一小学,并负责四年级两个班的书法教学。
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早早地,胡嘉佳就为自己的书法课堂设计内容:“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之前接触过书法的课程,因此,每节课开始,我会先分享一些与书法有关的小故事,便于孩子们接受知识。”
胡嘉佳的第一节课,分享的故事是“王羲之错把墨汁当蒜泥”,孩子们听得入迷,纷纷提问“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们拿起毛笔和宣纸,胡嘉佳让他们尝试自己写,并告诉他们笔锋、笔顺、书写有哪些技巧……“他们平日很少能接触到艺术,这些来上课的孩子都是利用暑假报名学习的!”胡嘉佳说,半个月支教,虽无法让孩子们书法精湛,但能培养他们的爱好。
还记得离开山区的最后一堂课上,胡嘉佳让孩子们用毛笔写下一段给老师、父母或自己的话——“有个孩子写的内容是‘人生有时很长,有时很短,但是梦想它不一样,梦想是没有尽头的’,看到这句话,我眼泪立马就下来了。”最后一堂课结束,孩子们纷纷拿起自己的“作品”要送给胡嘉佳,“那一刻,我觉得暑期来支教是自己做过最有意义的事”。
他们说>>
13届学生接力,点燃山区艺术光芒
“我们团队是2011年成立的,最初由3名艺术专业学生发起。”中南大学“山那边”文艺支教团学生负责人冯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这支文艺支教团已经汇聚了13届学生利用暑假前往湖南偏远乡村地区开展文艺支教,他们的支教课表中,以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为主。
截至今年7月,“山那边”文艺支教团已先后前往凤凰县、桑植县、江华瑶族自治县、茶陵县等偏远乡村学校开展了13次暑期支教活动,山区受益学生累计3900余人,并多次获得团中央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全国金奖”。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符合支教条件。”冯莲说,每年暑假前,他们都会层层“选拔”——首先要面试,重点考察成员语言表达、性格表现;接着成员要接受两次培训,讲师由老团员担任,传授支教经验,比如如何与山区孩子打交道、上课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我们希望用擅长的本领,为山区孩子埋下一颗艺术的种子!”
图说新闻
|当代大学生暑假的N种打开方式
青春有千万种样子,同一个暑假,也有千万种不同的选择。除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专访的三个团队,湖南其他大学的学生们又在忙什么?
专家说>>
大学生“三下乡”,架起校园与社会的桥梁
张恩迅(湘潭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大学生利用暑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和社会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在田野中知晓、了解、认识民情、社情和国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于社会层面来说,作为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传播者,大学生们可以将先进技术理念和高校科研成果直接带到农民中、田地里,加速科技向生产力转变的步伐,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同时,学生团队的后盾——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也可帮助解决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专家指导农业第一线生产的目的。
而对于学校来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素质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总会接触各种复杂情况,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心理承受、自我认识、情绪控制、总结经验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于学生个人,利用空闲时间走基层,在各式的社会活动中积累社会经验,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专业思想、提高学习紧迫感和自觉性、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需要。
近些年来,“三下乡”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得到了高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已然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和农村实际,让学生们能在假期真正“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是高校与社会各界应持续思考、与时俱进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