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7月13日> > 总第3066期 > 11 > 新闻内容
长沙小学毕业季:写对联寄语,拍短片离别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雪炎 供图/受访者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到毕业季,小学生们除了拍各种“花式”毕业照,还能玩出哪些新花样?在长沙县泉星小学58班,同学用对联写下对老师、同学的毕业赠言,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长沙市育才小学1703班,一部小学生自制的《1703纪念录》短片,成为了大家最珍贵的回忆……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近这群长沙小学生,聆听他们的“花样”毕业故事。

写“对联”送寄语,用平仄倾诉离别  


“六载如奇梦,一时已惘然。”盛夏七月,长沙县泉星小学58班的毕业生罗序家提笔写下了这副对联,送给老师和全班同学。
一时间,写对联当作毕业寄语赠师友在班级里蔚然成风。
“纠错你如涂改液;贴心我像透明胶。”“少买辣条防冒痘;多喝牛奶促长高。”“与君相知,觉如父如兄如友;至此将别,遵有情有志有恒。”……花花绿绿的同学录上,写满了或平仄相合、或顺口有趣的“对联”,这其中有对同学的不舍,有对老师的感谢,有和好友的戏谑玩笑,也有对未来的约定和期盼。
“写对联对我们来说既有趣,又能够很恰当地表达情感。”如今已经成为对联“头号粉丝”的罗序家说,这次同学们用对联写毕业赠言,正是效仿他们的“对联”启蒙老师刘思理。
原来,在2022年初的寒假,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春节礼物——用“嵌名联”+“春联”的形式撰写的期末评语,而这份礼物就来自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的刘思理。
“我自己很喜欢对联,一直想尝试用对联来给同学们一份不一样的礼物,没想到真的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颗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刘思理回忆,当时为了完成给班上45名同学分别定制一副“嵌名联”,他花了足足半个月,最后几副甚至是在要发放寒假通知书的那天早晨去学校的路上灵光乍现想到的。
个性化定制的“嵌名联”成功激起了大家学习对联文化的兴趣,有几名同学甚至主动来请教,由此,刘思理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学习与对联相关的文学知识。
从四年级刚接手这个班开始,刘思理就曾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讲述对偶等修辞手法,也常在班级里开展“飞花令”“对对子”等文字类游戏,逐步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也打下了一定基础。
到了五年级,刘思理开始系统地教授对联的基础理论,从基本要义到较难的平仄韵律,学生们都学得津津有味。
“刚开始,老师教我们学写集句联,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把诗句打乱,组接成新的作品,特别有趣。”罗序家说,学写集句联的那段时间,他发现自己掌握的古诗词越来越多,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准确。
六年级之后,刘思理逐步增加难度,改为出一个话题或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创作。
起初,因为迟迟想不出好对子,不少同学开始打退堂鼓,刘思理便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鼓励同学们从真实生活中获取灵感来源。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桂花的题目,我们左思右想想不出来,他便在第二天上课时带了几枝真桂花来,花香飘满了整个教室,我们也逐渐有了灵感。”罗序家说,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不仅学会了在生活中找寻对联的灵感,还把学习到的对联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学习对联之后,春节贴春联,我们家再也不会贴错上下联了;还有去古镇旅游,看到一些古文对联,我也更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含义”。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孩子童年阶段,尽我所能,让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我一直要坚持去做的事,也是我能给孩子们最好的毕业礼物。”读着学生写的对联毕业赠言,刘思理表示很感动也很欣慰,他希望,这些对联赠言能如夏日午后的蝉鸣一样,平平仄仄、抑扬顿挫,点缀学生的一生。


  拍独家记忆,用镜头描绘成长

马上小学毕业了,想对这六年说什么?六年来最感谢谁?最后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这是长沙市育才学校六年级毕业生张怀若熹独立创作的视频《1703纪念录》的开场白,从创意、采访、拍摄、剪辑……短短6分钟的视频,却成为了1703班最珍贵的“独家记忆”。
“小学时光很美好,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我创作这个视频就是想给我和同学们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张怀若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今年2月份开学后,她就萌生了制作视频的想法,从开始构思到收集素材,直至整理剪辑成片,她花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从镜头对准一个个同学做采访,到多个过往片段电影般闪过,再而画风一转,开始了六年来班级里呼声最高的“热梗”回顾,最后小学阶段同学们各种时期的照片徐徐放出,煽情又不失笑点,张怀若熹用自己的镜头呈现出了一个立体多面的1703班。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阳光开朗大男孩’,这里面我自己夹带了一点‘私货’。”张怀若熹说,从小喜欢各种动漫,创作人物角色是她的一大爱好。在这次的短片中,她以班级里的一位男生和女生为原型,特别设计了“王子”和“公主”的角色,再配上《阳光开朗大男孩》的音乐,给短片增添了不少叙事感和喜剧色彩。
为了制造这份“独家记忆”,张怀若熹还在短片中加入了班级“热梗”前三的呈现。为了选出最具代表性、呼声最高的“热梗”,张怀若熹还郑重其事地在班级里进行了一场“热梗”投票,一个个“专有名词”的背后,都刻着1703班一段段有趣且珍贵的回忆。
其中最花心思的还是接近片尾部分同学们不同时期的照片对比。张怀若熹说,很多人现在和刚读小学时长得完全不一样,这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比对和确认,但这个过程也很有意义,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也让同学们之间的感情更进一步。
“她为这个短片付出了很多,我看了也觉得很感动。”张怀若熹的妈妈说,为了制作这短短6分钟的视频,女儿着实花费了不少精力,“有时候看她剪辑视频到深夜,为了选出一个最合适的配乐试听几十遍。我问过为什么她在视频里面采访了很多同学,自己却一秒都没有出镜,她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说自己很享受记录大家的过程”。
“这应该是她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真正带上自我意识地感受离别。”在妈妈眼里,年仅11岁的张怀若熹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但内心却丰富又细腻,她会记得很多同学的喜好,留存了很多同学的照片、影像,也会在临近毕业时偷偷不舍和难过。
“拍摄和整理视频素材的过程,我才发觉时光过得真快呀!”从四年级转学到育才小学1703班,张怀若熹和大家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两年,但在这期间,她感受到了很多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善意。对于张怀若熹而言,制作这个班级纪念短片,更像是一封没有落款,但饱含深情的书信。
“我真心地希望,毕业之后的某年某月,同学们看到这个短片,还能再想起我,想起我们一起的小学时光。”采访结束,张怀若熹笑着,补上了视频里她没来得及说,却是最好的毕业“彩蛋”。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