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6月29日> > 总第3064期 > 3 > 新闻内容
从0到7万公顷:杂交水稻如此结交非洲岛国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章清清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艳萍的青春,就是一粒杂交水稻种子漂洋过海、造福非洲的故事。
15年前,23岁的中南大学法语专业毕业生李艳萍,作为湖南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袁氏种业”)唯一一名外派女性,带着推广杂交水稻的使命,第一次踏上马达加斯加的土地。
如今,马达加斯加这个非洲最大岛上已种植7万多公顷的杂交水稻。
15年来,她和专家团队一起在这片土地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挥洒汗水和青春,也成就了岁月芳华。
 
艰难的开始
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入非之旅,缘于一次会议。
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在3年时间内,为非洲援建10个有特色的农业示范中心。
湖南省农科院于2007年8月获批承担“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并引荐了袁氏种业,共同在马达加斯加推广杂交水稻。
2008年,袁氏种业组成了7人的专家团队踏入马达加斯加。李艳萍是团队中唯一的女性。
“与很多非洲大陆国家主要种植玉米、木薯等农作物不同,大米是马达加斯加人的第一主食。”6月22日,在长沙接受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的李艳萍介绍,马达加斯加是非洲第一大岛,当地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水稻。
然而,由于缺乏优质的水稻种子和成熟的种植技术,当地水稻产量十分低,平均亩产不到200公斤。
带着优质杂交水稻种子和先进技术的中国专家来到马达加斯加后,原以为会受到热情欢迎,没想到一开始就被泼了一盆“凉水”。
“从政府到农民都不相信我们,他们认为杂交水稻不可能有那么高产量。”李艳萍说,马达加斯加的第一水稻产区在安巴通德拉扎卡,那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最适合做杂交稻试验田。可是因为当时相关部门不信任、不配合,中国专家团队只好到东海岸的塔马塔夫另觅良田,租地试种。
“我们憋着一股劲,决心要用事实说话。”李艳萍说。
试验开始后,中国专家们才发现,这里存在诸多不利条件——飓风经常登陆,暴雨说来就来,海拔低导致极容易积水,基础设施落后……
 “我们当时是在一个叫安德桑巴鲁的村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通信网络。用水要去一公里外的取水点,用电要靠一块小小的太阳能充电板,打电话要到15公里外的镇上才有信号。”
李艳萍对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说,虽然她是农村出身,但这里乡村条件的艰苦仍然超出了她的想象。
他们租到的5公顷田也大多是荒废已久的冷浸田、沼泽地,泥土下面还有树根。
不过,中国专家在逆境中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奋斗精神。
他们像农民一样扛起锄头开垦挖渠、开沟沥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荒地变成了良田。
2012年,由李艳萍所在团队最终选育的3个品种,通过了马达加斯加政府的审定,这是中国首个在非洲培育成功并通过当地政府审定的杂交水稻品种。
 
朴素的情谊
北边的安奇拉纳纳、南边的图利亚拉、中部的安巴通德拉扎卡、东海岸的塔马塔夫、西海岸的穆龙达瓦……马达加斯加岛上每一个重要的水稻种植区,都留下了中国援非农业专家的足迹。
在中国专家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农民逐渐接受了杂交水稻种子和中国种植理念。
“其实,这15年来,我们在马达加斯加推广杂交水稻的过程,还遇到了很多数不清的‘状况’,就像在不断打怪升级。”
李艳萍说,语言不通,最初和当地农民交流只能靠手势,专家们就努力去学当地的语言;当地还有特殊的风俗习惯要遵守。
“比如,有个地方是不能举起手来扬谷子的,按他们的说法是扬谷子就会下冰雹。”李艳萍说,“虽然有些习俗我们不太能理解,但要适应。”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当地人只要在路上碰到我们,就会友好地称呼我们为‘中国朋友’。”李艳萍说,当地人对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非常尊重,如果发现他们遇到困难,绝不袖手旁观。
中国专家们经常要开着车去全岛各地培训试种,但当地的道路多是土路,如果遇到下雨就很泥泞,车特别容易抛锚。
“你知道很神奇的是什么吗?只要发现我们的车在路上遇到麻烦,马上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地来很多当地人,帮我们推车,或者帮我们去找维修工具,而且从不收费。”
多年来,在马达加斯加农业部举行的丰收仪式上,李艳萍等人还收到了当地给最尊贵客人的“大礼”——一筐沉甸甸的水稻。
 
不断的突破
现在,中国杂交水稻在全岛推广面积已有7万多公顷,平均产量达到7吨/公顷,为当地品种平均产量的2倍多,最高产量可达12吨/公顷。
马达加斯加已成为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非洲国家。
在马达加斯加最大面额的纸币上,印着一株饱满的杂交水稻,以此铭记杂交水稻为该国粮食安全所作的贡献。
  “我们测算过了,一户农户种植1公顷杂交水稻,就可以解决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军介绍。
2010年,袁氏种业在马达加斯加设立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配合湖南省农科院实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并计划在马达加斯加选址建设更大的育种基地。
 “新基地规划2000公顷,可年产优质种子5000吨。价格比进口降低30%~40%。”李艳萍算了一笔账,5000吨种子能种植20万公顷,按每公顷增产3吨算,一年能增产60万吨,将弥补马达加斯加的粮食缺口。
一粒小小的杂交水稻种子,改变着马达加斯加,也伴随着李艳萍成长。
李艳萍的丈夫也是专家团队的成员,孩子也在马达加斯加长大,如今她已是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马达加斯加是我的第二故乡!”李艳萍说,“我用我的青春见证了杂交水稻技术走出国门,帮助马达加斯加人民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的历史过程。我更自豪,在推动实现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里也有我小小的力量。”
眼下,中国农业专家们依旧奋斗在非洲广袤的田野里。
 
数说湘非情
6月6日上午,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在长沙召开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湖南支持种业企业在非洲16国成功试种杂交水稻,并在11国开展育种、高产示范、规模化种植和技术转让合作,实现杂交水稻商业化。
自2018年以来,隆平高科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非洲50多个国家累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000人次。
除了推广种子、培训种植技术,在非洲当地承包土地耕种,是湘企帮助非洲人民提高本土粮食产量的另一种方式。
2021年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袁氏种业子公司袁氏福稻与中资企业共同签署《安哥拉杂交水稻综合开发产业园合作协议》。袁氏种业为对方的1万公顷的现代化农场提供杂交水稻种子及配套技术合作,合作运营安哥拉杂交水稻农场项目。
今年4月,安哥拉产业园项目一期600公顷高产杂交水稻便开始收割,平均产量达到8.18吨/公顷。
据袁氏种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三年,安哥拉产业园项目预计将扩大至20000公顷,年产水稻达20万吨,可为当地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
今年的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安哥拉农业部部长与马兰热省省长将来长沙参会,除了推进安哥拉产业园项目,他们也希望通过博览会与更多的中国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