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6月22日> > 总第3063期 > 14 > 新闻内容
汨罗江上的记忆
新闻作者:文/梁瑞郴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汨罗江上的记忆
文/梁瑞郴
蝉鸣最烈的时候,也是盛夏太阳最烈的时候,我们三五同学,必结伴向汨罗江走去。
其时,我们正在湖南师院平江分院“开门办学”。所谓开门办学,在我看来,实在是“关门办学”。平江分院地处岳阳平江与汨罗搭界的偏僻乡村,小地方名叫时丰,学院地址原为国营茶场,稍加改造便变为平江分院。
因为偏居一隅,远离长沙的喧嚣,便可静心上课读书,这是鼓动我们开门办学的官员们始料未及的。
平江分院就在汨罗江边,约半里地,穿过一片茶地,可见一片鹅卵石河滩,那便是遐迩闻名的汨罗江。其时,酷暑难耐,于是我们便结伴到汨罗江,偷得一时的凉爽。
江面宽约百米,每日我们仗着水性,往来江上,游个痛快。也有水性不佳者,面露难色,只能在江上浅处游玩,口中直呼“和屈原做伴,和屈原做伴”。
当时,王昌猷教授正给我们讲《离骚》,且授业处正在三闾大夫投江之畔,让人生出无限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中最强烈的是屈原的殉道精神。我不禁无限感慨,眼前的这条江,结束了一个高贵的生命,同时,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形象。我至今眼前仍浮现王教授绘声绘色朗读屈原名句的神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屈原,那种敬仰之情,无以言表。此后读《橘颂》《涉江》《怀沙》《九歌》《天问》《渔父》,我越走近屈子历史的深处,越对这位中华民族最伟大诗人,怀着膜拜的感情。
那个特别的夏天,我就在这条特别的江中,度过自己最美好的时光。
我曾经与同泳的朋友说,在汨罗江游泳,是不是会亵渎屈子?朋友很坚定地说,不,绝对不会,我们没有能力拯救屈子,但我们至少可以陪伴屈子。
时间伴随汨罗江水流淌了三十多年,机缘让我和余光中先生有多次交往。我记得有次和光中先生在火宫殿闲聊,光中先生突然问我,你觉得孔子和他学生曾子同行时,谁先谁后?这问题一时让我犯难,想了半天,以为是脑筋急转弯题,想来想去,仍无法猜出,只好直言,这实在是没办法回答!光中一副神秘莫测的样子,说,这还不知道!争先恐后吧!引得哄堂大笑!这是光中式的高智慧幽默。我也趁机跟光中先生说,你说过“蓝墨水是汨罗江的上游”,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整天泡在蓝墨水里呢!光中先生笑而不语,眯眼打量我半晌,说,你不成了作家吗?我们不约而同,哈哈大笑起来!
时间又随汨罗江水流淌了十多年,光中先生也已经作古,但他要做屈原和李白传人的誓言以及蓝墨水上游的诗句,言犹在耳。它和民间一年一度的龙船、粽子,留存在中国大地的每条江河中。
端午——中国历史最恒久、盛大的、凝固的诗篇,当你吟诵这样的诗篇时,才会真正感受到,文学只有走向民间,才可以获得永恒的生命。
 
端午又念糯粽香
文/何田昌
 “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端午节将至,因疫情原因暂停两年的龙舟赛,重新在故乡道县开启,朋友圈关于划龙船的消息,几乎刷屏。
与划龙船一样,作为端午节标配的,还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现今的年轻人,或许多有不解:包粽子吃粽子多简单的事,为什么一定要挨到端午节呢?这代人生活优渥,自然无法理解他们长辈当年生活拮据的苦涩。长辈们想方设法,拿自己种的粮食变换各种花样,来充盈节日的喜庆氛围,或者让一家人特别是小孩子解解馋。
在故乡,对端午节包粽子是非常在意,也很有讲究的。
每年,在盘算自家的几亩田土种什么时,父母注定会预留出一块旱涝无忧的稻田出来播种糯谷。不然,到了每年端午节,别人家的孩子尽享粽子的浓香,而自己家没有,不仅自己的孩子会哭,也许这家孩子的母亲和奶奶会比孩子哭得更伤心。要想包出来的粽子色泽好、味道香、口感好,单有优质的糯米还不行,还得用上好的草灰浸泡糯米,还得有红菜豆和少许纯正的生茶油掺和着包进粽子里,还得有无虫孔、不老不嫩的早早晒干备好的竹叶。用糯米包好的粽子,必须要小火慢火掌握着火候,用大铁锅熬制一整夜,熟透了才能吃呀。所以,用来烧火的干柴得要事先准备一大堆。
这些话,今天说出口来,不少人也许会笑。而在我的故乡,真正意义的山,上面长的多半是茅草丛,没有几棵树。平时用作烧火做饭的、比茅草好不到哪里去的柴火,是农活之余到别处砍回来的。我记忆之中,每年队上分给各家各户的几棵松树,以及春天涨洪水时从上游冲下来、漂浮在村前潇水河河面上的树枝树蔸,被父兄们打捞回来,锯断劈开码堆晾干后,都会被整整齐齐地放到伙房楼上熏着,以备熬粽子用。家里大人对端午节包粽子的重视,可见一斑。
我家里,奶奶是一家之主。她一生吃过太多太多的苦,守寡养大父亲和两个姑姑,受到敬重自是当然。童年时候,我们得到奶奶的关爱也是历历在目。奶奶的善良、贤惠和能干,在故乡也是出了名的。尽管家里不富裕,甚至是捉襟见肘般困难,但是,奶奶每年包的粽子,除送一些给姑姑等亲戚,还会分送一些给邻居和村里其他长辈。她的能干和善良,不仅令我们即便在艰苦年代依然没有缺少幸福和快乐,还让我们自幼受到感染,懂得将快乐和幸福与人分享。
我从故乡到双牌工作三十年有余。其间,父母相继去世,而奶奶过世时,我调离家乡仅仅半年左右。这些年,涂鸦的陋章拙句里,爷爷和父母都有提及,唯独不曾提到奶奶。也并非我对奶奶没感情,恰恰相反,我对奶奶的感情之深,堪以言最。当年,她矮小的身躯、瘦弱的肩膀,背着我在病房的过道和县医院的院子里,不知转了多少圈。外出参加工作和结婚生子后,我带着襁褓中的女儿回老家时,她抱着女儿从村前到村后,也不知转了多少圈。多年来,我一直想写几行文字祭奠她,却总是不知从哪着笔。
今又端阳,写下这些关于包粽子习俗的文字,自然而然勾起自己对已逝去三十二年的奶奶深情的怀念。当年,奶奶亲手包的糯粽,清香犹在口鼻,总是令人难以忘怀。
 
五月花竞巧
街头粽争新
文/龙玉纯
商场、超市和报纸杂志上那五颜六色的粽子广告不停地提醒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就要到了。端午节吃粽子,现在老幼皆知,但如果要追寻粽子的历史,就得花上一番功夫。
浓情端午,“粽”享佳节。竹叶青青白糯香,细姑裹粽过端阳;折成五只尖尖角,添上红心鸡蛋黄。以前,我总是不解,粽子为何要包成“尖尖角”呢?
关于粽子的来历,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均有记载,农历五月初五诗人屈原自投汨罗江后,楚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于水中,以驱蛟龙。
时光流转,粽子的花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1988年在江西省德安县出土的南宋周氏墓里发现两只粽子,这是迄今所见的华夏最早的粽子实物。粽子系在放置于死者右手的桃枝一端,外皮为粽叶,萱麻捆扎,长6厘米,宽3厘米,现存江西省博物馆。
粽子可算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它浑身充满“中国元素”。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勤俭,尤其是对粮食。端午正值江南的黄梅季节,粮食等农产品难以保存,容易发霉变质,于是,人们把糯米杂粮等用植物宽叶包裹,放到开水中多次高温煮透,反复杀菌消毒,得以较长时间保存。之所以用苇叶、荷叶、菰叶包粽子,一是取材方便,这些叶子在农村河边容易采集,二来这些植物叶子香气清新,煮熟后更是清香扑鼻,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正好符合中国人崇尚绿色的标准。
粽子流传至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管家境贫富,都做得起吃得起。富家可以包火腿粽子、肉粽子、八宝粽子等,一般家庭可包红枣粽子、蛋黄粽子等,再贫寒的人家也可以包白米粽子、杂粮粽子等,无论什么口味,大家都一样乐在吃粽中。
万水千山“粽”是情。面对从岁月深处走来的、各式各样品种繁多的粽子,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比如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吃到嘴里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每次吃过总给我太多的思念;北京的果脯粽子,尤其是大黄米果脯粽,黏韧而清香,甜而不腻,有种和糯米粽不一样的风味;广东的什锦粽小巧玲珑,外形别致,状如锥子,以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清香鲜美,风味独特,一次吃四五个才叫过瘾。
这几年,粽子传到了国外,用芭蕉叶包裹的越南咸粽,馅里有瘦猪肉、虾米、红豆和咸蛋黄;菲律宾粽子呈长条形,风味与咱们江浙一带的粽子相似;泰国人包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委内瑞拉的粽子则以玉米面为主料;新加坡人喜欢吃花汁粽子;日本的粽子酷似钟形;粽子如今在非洲地区也很受欢迎,只是听说这分量要比我们的大上很多倍……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机会不妨去看看,顺便也饱饱口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