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留学生王雨昕在新西兰穿着华服在大学毕业典礼上亮相的画面上了热搜。无独有偶,演员徐娇身着一袭黄色的马面裙的毕业照也被热传。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穿华服出席毕业典礼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的选择。今年湖南各大高校的学生,也开始用一场场华服秀来给自己一个有仪式感的毕业典礼。
汉服复原、旗袍新创、华服走秀……校园里,年轻的“设计师”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服饰与湖湘文化对话,开启了一场华美的毕业秀。不得不说,在毕业典礼这一人生的重要时刻上,他们大方而自信地穿上华服,展示的是中国人的浪漫,也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的表现。
“出画入戏”,60余名师生复原古画中的华服
6月,在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前,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教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周朝晖提前赶往湖南省文化馆,为在此举办的《出画入戏》沉浸式人物造型艺术展的开幕秀做准备。
周朝晖是这次沉浸式艺术展的总策划人,这场《出画入戏》节目,是今年学生们的原创毕业秀,原型选自被誉为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的《汉宫春晓图》,宫中妃子、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共115人,描述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
这并不是周朝晖第一次复原古画。在2020年的毕业大秀上,她以《华夏霓裳》为主题,在梅溪湖大剧院上演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中国服饰时装史,还原了先秦以来的女性服饰演变历程,其中就复原了唐代张萱的《捣练图》。
多年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让周朝晖在人物服饰造型设计上颇有心得,但复原人物繁多、色彩多样的《汉宫春晓图》仍然让她捏了把汗,“我们尽量将人物缩减至106人,然后让学生们每人认领两个人物,认真研究其‘服化道’设计,同时有三位服装老师、三位妆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工作,整个过程近半年。”
“前期我们用了近三周的时间去翻阅古籍,寻找古画资料图,用放大镜去观察人物服饰的色彩、妆造以及衣物上的纹饰图案。”周朝晖介绍,她负责色彩、面料以及服饰造型统筹。在她看来,中国古代女性服饰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在用色、纹样、款式等方面极其考究,《汉宫春晓图》中更是将色彩发挥至极致。“古代服饰多采用植物染或者矿物染,比方说绿色就有很多种,像圆领袍是墨绿色,褙子是灰绿色,襦裙则是嫩绿色。”周朝晖直言,这就需要她们细心创作,“学生先根据色板准备好小样,然后我再进行审核,事实上,前期光色彩我们都预选了三轮”。
服装制式方面,仕女图虽是明代画家的画,但画中女性大多着唐装,其服饰最难呈现的部分是面料和纹饰,“古代服饰多采用棉麻丝等天然纤维,我们现代工艺无法做到一比一还原,现存的手工面料,丝绸则售价过高,也超出了预算范畴”。周朝晖解释,学生们最终选择用数码印花、手绘等方式,经过一次次打样,才达到预期效果。
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后,才能正式进入剪裁制作阶段。“衣服裁剪得不合尺码,面料显得廉价和现代化。”2020级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李翠兰说,她和同学们通过一次次地对码,一次次修改才达到合身效果。
长达半年的服装设计工作,让全班同学有了一次完整的历练。正是在这个“复原”的过程中,学生们和中国服饰间产生了亲密联结。“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通过知识储备和亲身实践,还加深了他们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研究古代服饰,也能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以“春”为信,百余件华服亮相毕业季
5月26日,天气晴好,夏树苍翠,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一楼大厅内人潮涌动,一张张年轻面孔热情洋溢,细细打量着展厅中摆放的创意华服。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谭间也在展厅中观赏拍照,作为毕业论文导师,秀展中不少服饰出自他带的这届毕业生之手。
谭间介绍,人文艺术学院每年4至5月都会独立举办毕业服饰秀展,今年正式展出时间为5月24日至5月31日,这既是2019级服装与服饰设计系毕业设计展,也是湖南省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选拔赛。在这场选拔赛中的获奖作品,将代表自己学校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
本届毕业设计秀展以“春”为主题,用以纪念疫情三年后全校师生共度的第一个春天,百余件创意服饰都承载着这届毕业生对传统、历史、文化、当下和未来的美好期待。
在露天正厅展出的华服很吸引游客眼球。“我觉得展出华服中,没有一件是‘正常’的。”慕名而来参观的游客笑着说。在一众极富创意的原创服饰中,有以“藓·生”为命题的女性服饰组,也有以红色为主题,添加中国非遗文化中醒狮元素设计出的女性服装,别具新意的原创服饰表达着“春色临近,万物苏醒”的主题。
区别于一众春日元素明显的华服,毕业生李景设计的一组男性服饰显得别具一格。李景介绍道:“我的毕业设计服饰是以‘门’为主题,杜甫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圣记忆中昔日的长安城春天是何等繁华。”为了展现这一画面,他将“门”文化中的门栓、门环、门钉等元素运用在服饰设计上,厚重的呢子面料与沉稳浓郁的砖红色,凸显出城门的厚重感。
为了让华服看上去更具肌理感,在门钉元素设计上,李景先后尝试了三种材料。“第一次尝试使用的是布料,呈现出来的效果,因没有立体感而被否决。第二次运用了木头,但谭间老师指出‘衣服会太重了’而否决。思来想去,我网购了一些泡沫,并使用丙烯颜料将其涂刷成棕色,贴在衣服上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不错。”李景觉得制作服饰的过程,就是要这样多尝试、多对比,才能呈现出最佳效果。
从大四上学期开始拟稿设计,再利用整个下学期着手制作,李景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夜晚在导师谭间的工作室里偷踩缝纫机,埋头苦做就是整个晚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组华服呈现出的效果令李景充满成就感。
传承中华服饰文化,学生逐渐成主力军
近年来,不少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开设了与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相关的理论以及实验课程,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等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课程设计上加入了传统文化、传统服饰的研究。
“去年我们学校的毕业大秀便是以《山海经》、敦煌壁画等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今年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毕设主题也很多,比如中国传统女子系列、名著系列、十二花神系列等。”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老师宁蓓蓓介绍,今年她与毕业生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主题,融合赛博文化,设计了一系列既包含传统元素,又不失现代潮流的服装。
“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思想内涵基础上的创造,如果学生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不了解,空谈创造和设计会让作品成为无根之源。当青年学生挖掘历史的时候,力图完善,精益求精,对自我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周朝晖感慨。她从事非遗文化保护和创新研究多年,在教学和服饰设计实践过程中加入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2019年,她就曾带领学生设计并展现了当代戏曲服饰,配合念白和唱段,将传统戏曲文化以服饰为载体展现出来。“未来,学校全体师生将不懈努力,以服装为载体,更好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展现当代国人的精神风貌,塑造自信多彩的中国形象。”周朝晖说。
一针一线,裁就秀美锦衣;一颦一笑,演绎青春色彩;一期一会,让世界看到湖湘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