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小小的实验里有大大的震撼
“看!扑克牌真的不会掉下来。”5月29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进藕塘小学实验室,旁听了一堂六年级二班的科学课。
陈勇给学生们“变魔术”——他把一个普通的杯子装满水,再抽出一张扑克牌放在水杯上,小心翼翼地倒过来,扑克牌像是被“吸”在了杯子上,水也像摆脱了地心引力般还留在杯子里。有学生举手问其中的原理,陈勇笑着说:“这和压强有关,大家翻开教科书,我们来学习这一部分。”
“魔术”教学,在藕塘小学很常见,如今负责科创教学的老师一共有10位,老师们会把科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趣味实验,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和知识的渴望。
最简单的实验能给孩子们带来最大的震撼。一次上课,张文哲讲到“莫比乌斯环”,单纯的讲述难以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讲小话的声音都能盖过老师。他问:“大家觉得自己能做得出来‘莫比乌斯环’吗?”孩子们纷纷起哄、摇头。
于是,他走下讲台,扯下了学生一页空白作业本,再借了一卷胶带,将纸条扭转一百八十度后粘结。演示结束,学生们都安静下来,认真思考。
很多时候,为了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和认知,张文哲还会将一些科幻小说里的设想拆解成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比如,《三体》第二部中有关黑暗森林猜想,他将文明间的生死存亡比作孩子们常接触的游戏输赢;而讲《乡村教师》时,他也会提到牛顿三大定律……
张文哲最喜欢的一本科幻小说里曾有这么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他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也是如此,用点点滴滴的科学知识,为孩子们漫长的未来铺路。
实践:田间与空中的科教乐园
大山里的科创教育与城市学校有何区别?
在藕塘小学,这个问题有答案。孩子们的科学创造力与每天路过的田地、作物息息相关,校外一块实践田,承载着这些留守儿童学习的快乐。
“我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黄桃、辣椒等作物的栽培实践,这里面有好多学问。”今年油菜收割的季节,陈勇带着学生们在油菜地里开展“寻找菜籽油的踪迹”的科普调查,还邀请了村里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民“现场教学”。教学楼顶的天台,也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不定期地上来接受无土栽培水稻的培育学习。而天台有两处特别的实验室,一是能够容纳近150棵稻苗的圆形栽培池,二是在其上方的空中轨道水稻车。
“我们在设计无土栽培科学劳动实践基地时,就想与数学教学进行衔接。”陈勇说,矩形、不规则的田地好找,圆形的却难有。因此,2020年他带着学生们砌起了圆形栽培池,“我们上数学课学圆的部分时,也能让孩子到楼上去量圆的半径,实际计算一下圆的面积,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种的产物多了,天台空间供不应求。有学生问陈勇:“既然水稻脱离了土壤也能成活,能不能把它拔出来,就像楼房一样,一层层地种在空中?”陈勇受学生启发,利用天台的建筑构造,做出一个轨道式的空中栽种基地。他请外面的师傅帮忙做了一个轨道车,车身由几个大箱子组成,水稻就栽种在里面,浇灌系统是根据此前学生获奖作品改装而来。
“之前就有学生和老师说,因为我们种的是早稻,和村里错开了时间,所以每回山里的麻雀都来‘光顾’我们的稻田。”陈勇说,这次他们换上了中稻,“要是麻雀还来,学生们怕是还会设计驱赶麻雀的作品咯!”
“我在班上问谁以后想成为科学家,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举手。”陈勇说,孩子的梦想值得保护,但老师们都很清楚——乡村孩子的科技路还很长,“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们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见识外面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