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五一”你出游了吗?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五一”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在我们的读者中,也有不少人携家出游,赏美景、品美食,不亦乐乎。本期,我们摘选3篇游记,听他们讲述各自身临其境时的所思所想。
文/何漂
到庐山的时候,已是夜色弥漫,幸好,搭乘最后一班车上山。说也奇怪,有着上庐山强烈愿望的我,真正到了这里,心情却十分平静。我突然意识到,我是庐山的游客。来庐山的游客很多,熙熙攘攘的小镇、来来往往的车辆,一点也不像向往已久的庐山。
我一直以为,古人登山是排泄情绪、放松心灵、抒发壮志、感悟人生,他们登上高峰,与山川畅谈,与天地对话,与自然抒情。在他们的心中,山是朋友,可以狂傲,可以洒脱,可以抗争,可以呐喊,在山的面前,可以赤诚得像个孩子。好像中国所有的名山都有这样的气质,都享受过被人需要的待遇。
我人生第一次知道庐山,大概是缘于苏东坡的那首诗《题西林壁》。我一直在想,苏东坡来庐山,深更半夜的时候,他会不会独自一人出门,去构思他的诗词,去想象他的人生?
第二天,我没能和苏东坡打交道,却和李白攀上了交情。我们的行程是去看庐山的瀑布。等真正到了那里,又觉得李白似乎吹了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他个性所致吧!导游告诉我,庐山最美的瀑布是三叠泉瀑布。于是,我们匆忙去寻找三叠泉。三叠泉有李白诗意的影子,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有时候旅行也会被古人言辞所累,他们的笔触太精彩,你的期待太隆重。所以,中国的山水何以为名胜,不是风景,而是人文。
说李白的庐山诗词,我更喜欢他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喜欢访名山大川,他是去问道的。李白有仙风道骨,在“仙气”这个方面,苏东坡好像比李白要差一点气质,苏东坡要务实一点。我来庐山不也是所谓的问道吗?和庐山交友,寻自我人生。我写了一首《登庐山》:“山间多变幻,气象几番更。泉叠云中舞,峰飞海上横。登高寻梦境,涉险悟人生。面目何须识,匡庐自有情。”庐山是有情的,李白给了证明,苏东坡给了证明,来庐山的所有文人墨客都给了证明。
庐山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不少的诗篇,而这些诗篇也成就着庐山。不得不说庐山是满山的诗篇,若来庐山寻诗,好像随处可以拾掇。五老峰上李白的“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花径湖畔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王羲之、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孟浩然等等,庐山上到处留下诗人们潇洒倜傥的身影和形形色色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诗人们来庐山做什么?一个答案概括,问道。问天地之道,问万物之道,问人生之道,于是,他们把这种“问道”凝成了诗词,不管是仙家气质,还是儒家功名,无论是禅门心愿,还是庙堂深思,全部是发自他们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是真我的体现。也就是说,他们写庐山就是写“我”,写“我”的生命,写“我”的思想,写“我”的灵魂,写“我”的感情,通过写出真实的“我”,进而写下了千千万万的“我”。
越与庐山深交,我就越有心里话要说。庐山的功名气息太重太浓烈了,我希望它有更多的禅意和洒脱。被历史夹住的庐山,就好像困锁在某个意识里,越想跳出便越不得动弹。不像黄山,一张风景名片递给世人,自己轻轻松松。还有佛教名山五台山,道教名山武当山,都比庐山要轻松得多,不必背负太重的名气和功利。历史在不断地给庐山加重名气,庐山又被这样的名望累得喘不过气来。而今,四面八方的人来庐山,这崇山峻岭早已不再是李白、白居易、苏东坡当年登临时候的情境了。庐山上的名寺古观不少,庐山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历代佛、道两教高僧大师的足迹,悠远的钟鼓,虔诚的诵读,依旧还是那样给人以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