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时,投递20多份简历,被拒绝的理由千篇一律;就业失败,转身考研又失败,如今再求职,200多份简历依旧“无处安放”……毕业于湖南大学的周洁霞穿梭于各大人才招聘活动现场,盼望着能有一家企业慧眼识珠。
“金三银四”就业季,今年的主力军是1158万名2023届高校毕业生。除了毕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今年有一个新变化更值得让人关注——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3月底发布的《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北京高校毕业生数约29.7万人,硕博毕业生人数(16.1万人)首超本科生(13.6万人)。
当“硕博反超”“本研倒挂”“学历通货膨胀”等话题频上热搜,不仅让本科生和研究生都产生了就业焦虑,还令不少人对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存疑。
那么,硕博毕业生大量输出究竟会不会抬高就业门槛?湖南教育市场又是怎样的现状?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特此进行采访调查。
故事①
难以投递的简历
4月8日,上午9点51分。
在湖南大学2023届春季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现场,人山人海。周洁霞穿梭在人群中,在理想的单位展台上投上一份简历后,迅速又朝另一个展台走去。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周洁霞就投出了20多份简历。
“我尝试投递了很多不同专业领域的企业,但因为没有相关实习经历,都被刷下来。”周洁霞说,除了在线下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她还会在网上投简历。
2022年2月,周洁霞正读大四。听身边很多朋友描述过求职的艰难过程,她也想逃避就业,跟着室友一起考研。考研出成绩的那天,她还在安慰另一位考研失败的同学,结果在去饭馆的路上,她也收到了考研未通过的消息。
六月毕业不等人,周洁霞着急了。她每天刷招聘网站数百次,害怕自己错过心仪的企业。
周洁霞说,她所在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是在建筑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工作,设计院行情不太好,最近几年都在裁员,即便小范围招聘也有学历要求——只招研究生;而像建筑公司,很多时候要上工地,招聘需求里则会有显著字眼:限男性。 被硕士与“海归”挤压的面试 就这样,大半年过去了,还未“上岸”的周洁霞采取了海投的策略——“不论企业高低、规模大小,我都试试,两个月内我投递了200多份简历。”
“回报率”自然也不高。200多家企业中,周洁霞能成功约到面试的也就10多家,其中,7家企业会在面试环节直接告知“未通过”。
广州一家知名大型消费品企业是周洁霞接受面试的第一家。面试中设置群面环节,候选人被分成8-10人的小组,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因为不善言辞,她看着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她却一句话也插不上,“这场面试是社牛的‘天堂’,社恐的‘地狱’”。
经过一番了解,周洁霞得知,仅自己小组的8人中,就有6名硕士及海外留学毕业生。迫于压力,她选择了退出。
当然,也有愿意给机会的企业。经过大大小小的公司面试后,周洁霞拿到过几份录取通知,但因为“离家远”“加班多”“前景差”等原因,最终放弃。
周洁霞说,自己正在经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我开始跟自己和解,不要有太大期望和压力,能进一家普通民企,就算是一个不错的终点”。
故事②
28位名校研究生竞争一个名额
周洁霞的经历,李雅感同身受——求职近一年,她的体会是:“学历贬值”。
4月初,在衡阳某市属学校的招聘面试现场,迎来了28位应聘者,他们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等重点名校。
接到面试通知时,李雅感觉很幸运——该校招聘日语教师,跟自己大学专业匹配。可来到面试现场,她开始失了信心,“我要跟27位名校研究生竞争一个仅有的教师名额!”
李雅今年27岁,是湖南一家双一流大学日语专业的研究生。最初找工作时,她对自己挺自信。每天泡在招聘网站,40多份简历都是奔着同一目标——中学日语教师岗。
两个月过去,李雅发现,日语专业并不好就业,除了当教师,她只能锁定一些翻译岗位定向求职。
“当翻译岗都很难应聘时,我才意识到今年竞争激烈。”李雅说,她开始策划B计划,多投一些民营企业,尝试非本专业的工作。
让李雅印象深刻的一次面试,对方因为嫌弃她本科专业非日语而拒绝。她很生气,跟对方辩驳,可对方还是说:“第一专业非日语,基础能力就不扎实,教不好学生。”随后,将她的简历拎出来,沉放在最底下。
读研究生的意义是什么?李雅无数次自我反思。她知道这个问题不会像应试试题一样有标准的答案,但它却每时每刻在心头挥之不去。
采访中,李雅翻出了自己用来记录找工作的表格——从2022年10月到2023年4月,长达7个月的时间跨度中,表格里的企业和岗位名单一直在不断更新,结果是投了40多份简历,只拿到过1个offer,“很多简历连初筛都没过,竞争者永远是想象不到的高学历学霸”。
如今,李雅仍然在继续投递简历,“我开始逐渐放宽了条件,不再仅限于日语岗位,只要有机会,都可以去试一试”。
故事③
小红书发文吐槽“求职难”,评论数千条表“同感”
湖南一家211院校的双专业毕业生唐楚佩也经历了一段艰难求职路。
本科是日语专业,研究生是美术专业……有过7段专业对口实习经历的唐楚佩每年考试都能在学院排名于前5%。
自2月开始求职起,唐楚佩投递了至少600份简历,大多都是有知名度企业的管培生、行政、销售等专业岗位。
然而好单位的面试几率太小,她只拿到10个面试机会,面完就没有下文。
“凡是能投简历的渠道我都试过。”唐楚佩还在小红书上找过工作,有些轻奢品牌会发布一些求职信息,她尝试联系,但被对方以学历不够为由拒绝。“他们要求应聘者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者是国内985院校。”
为了找到工作,唐楚佩开始盲投,不再强求大企业。她投过一家日企,遭到了对方拒绝。后她听人说,那家日企更想招本科生中的“尖子生”。
盲投带来的另一种评价是“不匹配”。在长沙一家私企面试时,面试官直言,“本硕跨专业意味着两个专业都不够精,不靠谱”。
有着艺术和日语类的专业背景,当教师本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劝退唐楚佩的是严重不符合预期的薪资。“一家学校的日语老师薪资是2000元的基本工资加上1000元的绩效。”唐楚佩对于薪资的最低要求是每月5000元。
就这样,本该在小红书上求职的唐楚佩开始了“博主”之路——她将每次应聘的经历记录下来,发笔记与网友们探讨。没想到,跟她一样的毕业生还挺多,一条笔记有数千条回复,“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抱团安慰、互相鼓励”。
调查:
看到这儿,想必很多人想知道,究竟求职困难与“本硕倒挂”有直接关系吗?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了25位来自不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展开就业调查。
80%受访学生愿意降低预期
在对25名学生的采访中,有15名学生认为“受高学历竞争影响大”,6名学生认为“没太多影响”,4名学生认为“企业要求太高”,部分同学表示曾遇到“陪跑”“拒绝应届生”等情况。
中南大学文科专业研三学生周田芯分享了一次经历。2022年3月,她在校园招聘会看中了一家武汉国企。投了简历后,HR同意面试。结果面试时HR告知“只招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
“不是看过简历才邀面试吗?”周田芯说,“感觉自己的面试只是企业为提升招聘率、HR为完成绩效而发出的邀请。”
性别歧视,是采访中大家反映遇到最多的情况——受访学生告诉记者,有的企业直接在招聘信息中备注“本岗位更适合男性,会经常出差、加班”;一些高校招聘计划也写着“招三名语文老师”,“可面试结束后,只招了两名男教师”。
本次采访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降低预期。受访的80%学生表示,在目前的求职环境下,愿意降低薪资要求来应对就业压力。(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