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3月23日> > 总第3051期 > 10 > 新闻内容
家庭教育·解惑
新闻作者:张素梅 向秀英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今年的两会教育热点话题调查显示,学生心理健康是最受网友关注的话题之一。遏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升势头,既要“救火抢险”,更要“防患于未然”,这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共同发力。今日女报/凤网通过“凤网辣妈联萌”微信公众平台开辟“树洞·解惑”互动专栏,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畅聊、倾吐烦心事的“树洞”,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剖析,谈问题、出实招,分享有效的解决方法,为家长答疑解惑。

常年在外的爸爸回来了,女儿却离家出走
童童从小聪明听话,可进入初二后就突然变了。不论爸妈跟她说什么,她总是反着来,要不就是不搭理人。在生活上,遇到稍有不如意的事,她就大声斥责。
童童的爸妈常年在深圳做小生意,她从小跟外婆生活。即使爸妈没有陪在身边,童童小学的成绩还是很好。可进入初中后,她的表现就没有之前那么突出了。先是在班级中游徘徊,后来掉落到了中等偏下的水平。因为疫情的原因,爸妈暂停了生意回到童童身边,见童童成绩下滑,爸爸认为她贪玩了、不够努力,就时不时耳听面命地要她“刻苦”“要努力学习改变命运”。
刚开始,父亲能讲道理、好好说,可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变成了天天念,嘴上挂着的不是“成绩”就是“学习”,以至于童童现在根本不愿意看见父母,尤其是看到父亲,连招呼都不打。前几天,因为一次小考成绩不理想,父亲再次狠狠地批评了她,她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虽然后来被老师劝了回来,但童童和爸爸的关系一直僵得很厉害。

有效补位,帮助高学段孩子缓解与父母的对抗性互动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但也需要学校、社会共同着力。童童与爸爸的矛盾激化,表面上是父女间出现对抗性互动,在解决处理方式上对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从业人员也有三个层面的思考:
第一是父母缺位,学校如何补位?
童童的父母一直在外做生意,教养上存在的缺位造成父爱母爱缺失,孩子的归属感受到了极大考验,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被大幅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当及时、有效地补位。
一是多关心多鼓励。对于班级中有类似背景的孩子,班主任、家委会可以多组织活动,在学习之余促进学生在生活层面的交往和互动,营造温暖的班级氛围,特别是让这部分孩子感受到被需要感,从中帮助其获得尊重感和心理安全感。
二是预先介入。对性格内向的孩子,老师应该更高频次地了解孩子的校外生活,及时发现变动,这个变动不仅有父母离家了,也包括长期在外的父母回家了。即便孩子父母不在同城,也应及时向身在异地的父母沟通、反馈孩子的在校表现。观察父母感情的融洽度、家庭经济的突发变化,在一些关键时间节点上预先介入,干预、疏导孩子的情绪问题。
三是正确面对学习成绩。尤其是针对初中即将升入高学段的孩子,顺利完成初中与高中的的学习接轨,学校要帮助家长了解初中、高中的学习特点,进而辅导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管理要求,让孩子在校得到更多自我认同感。
第二是家长焦虑,学校如何释压?
不少情况下,孩子的心理状况恶化来自父母的认知偏差、焦虑,童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正是其父母对考试成绩的焦虑。此时,班主任、任课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从业者可以与家长更多交流,具体分析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深度分析孩子的学习基础、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比如可以召开亲子关系专题班会、专题家长会,用一些对答游戏的方式,一方面让每个学生了解到家长生活不易,从情感上体谅父母,减少亲子摩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逐步认识“孩子成长先于成才,孩子的健康胜于分数”,帮助缓解家长焦虑,为孩子释压。
第三是家长进步,学校如何赋能?
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授课、交流会,定期开展小规模的家长团队辅导,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国家教育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政策,避免盲目跟风、武断管理、无端焦虑。
(文中童童系化名)

开学时被当众点名批评后,优秀生变了
小熙是一名高二男生,父母都是公务员,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氛围也很和谐。小熙从小性格开朗活泼,学习成绩一直优异。初中毕业后,父母工作调动,小熙也跟随转而入读了长沙一所知名高中。
开学第一周,小熙所在的班级负责值周活动。小熙没有按时参加,班级因此被扣了管理分。当天,班干部在班上点名批评小熙。小熙当场站起来要解释“不知道管理制度”,但被班主任按住了。小熙感到很委屈,课后去找班主任,想再次解释。班主任正要赶去参会,于是只敷衍了几句就离开了。
此后的学习中,学校的教学进度较快,小熙感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节奏,上课仿佛听“天书”,学起来越来越吃力。他多次去找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可因预约的同学太多,很难排上队。好不容易排上号的一次咨询,接待他的是一位心理志愿者教师,并没有给他很多有效的帮助。渐渐地,小熙与同学们越来越疏远,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光成绩一落千丈,还出现了经常性的失眠。

加强监测,引导家长、孩子的情绪共处能力
从小熙出现经常性失眠来看,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情绪障碍表征。其实,从学校接触的诸多心理咨询情况来看,高中阶段孩子的无目标感、焦虑发病率的确在持续走高。那么,高中家长和学校如何配合做好干预?
首先是协同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监测。
常态化组织教师、家长参加相关的心理培训,提高双方在心理问题上的识别水平,尤其是要将学生心理问题发现和识别能力,作为班主任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应纳入学分管理系统。
其次是优化心理健康问题的沟通机制。
家长和学校以个案组建单个的小团队,在协同安抚、引导上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教师、学校员工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心理健康教师尽可能快速介入,预先判断并干预。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苗头时及时应变,当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通过合理平顺的转介机制,尽快转入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
再次是引导家长、孩子的情绪共处能力。
深入关注孩子言行,洞察孩子心理的细微变化,是预防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基础。家长、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情绪价值。家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交流,稳定良好的师生关系、熟悉的师生交往,更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尤其是当面临转学、分班等环境及人际关系变动时,更应细致观察当前阶段孩子的情绪及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辅导心理课程,老师可多开展活动协助孩子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文中小熙系化名)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