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2月23日> > 总第3047期 > 2 > 新闻内容
三封红色家书的多重现代意义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雯倩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建设,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风貌、处世原则、道德品质集中体现。作为革命先辈与家人朋友之间通信的载体,红色家书不仅传递亲情,展示出别具一格的情感文化,更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品读革命先辈写给家族孩子的三封红色家书,品味书信中的纸短情长,重温先辈们的家国情怀,我们的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任弼时嘱托女儿:学好知识,建设祖国
在党内,他是大家熟知的“党的骆驼”“党内的妈妈”;在家里,他是孝顺的儿子、温柔的丈夫,更是慈爱的父亲。
他是任弼时,中共“五大书记”之一。一件用妻子的旧围巾织成的背心,他一穿就是十多年;组织上发的一条毯子,他一直用到逝世。任弼时经常提醒孩子们节约用电,并在开关处写上“人走灯灭”的字样。细枝末节中,彰显着任弼时一贯的艰苦朴素作风。
因为革命原因,任弼时不能经常陪在子女身边,但他通过一封封家书来联络感情,孜孜不倦地教诲孩子们,细致到孩子们学什么、吃什么、穿什么。
任远志是任弼时的大女儿。对于长女,任弼时寄予厚望。他在百忙之中抽空写信,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信中写道:“读书主要在乎自己用心,希望你能坚持用功学习……多看解放区出版的报纸,借以增加你的政治常识。”
出生于莫斯科的小女儿任远芳,从小就和父母分开,她和父亲的通信最多。1949年1月,任弼时用俄文给女儿回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女儿的爱。他在信中勉励女儿:“完成大学教育,然后带着专业知识回国。”
任弼时每每在书信中表达对女儿的思念,也鼓励女儿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他的孩子们在回忆父亲的时候,无不怀着深深的感情。
任远芳深情地说:“12岁时我才见到父亲,不足一年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这不能不说是我一生中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但是,时间的短暂并不能淡化我对父亲的爱,反而使我更加珍惜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它们是我一生的回忆,历经岁月风尘,没有丝毫的改变。”   

老故事新看法>>
真情家书触及灵魂让亲情铭记
闫玉兰(中国家庭教育协会儿童早专委理事、湖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
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光照华夏,他不仅为国家鞠躬尽瘁,对家人至亲亦温暖慈爱。读任弼时的红色家书,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铁骨柔肠让人感动。
任弼时写给子女的信不仅有舐犊情深的“小爱”,更有教育孩子们将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将祖国富强与人民幸福相联系的“大爱”。重温革命家书倍感珍贵,新时代同样需要书写、传承这样的红色家风,生长在红旗下的祖国后辈更需要培养家国情怀,让更多孩子立志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父母子女的亲情连接需要发自真心的言行,不需太多的时间,只需表达足够的关切赞赏;不需讲述大道理,有几行真情的文字嘱托和鼓励亦好,真情的家书触及灵魂让亲情铭记。   

萧克回信侄儿:学习靠自己,要勤劳勤俭
他一生始终存真求实、俭朴低调,严格约束亲属,不准搞特殊;他爱护战友、部下、群众,有情有义有担当。
他是萧克,新中国开国第一上将,心胸坦荡、无怨无悔、有“三不”家风,把“搞特权是可耻的,要干出自己的成绩”的观念烙印进萧家子孙心里。
在萧克故居内,有一张萧克和夫人蹇先佛、儿子萧星华的合影。照片中,萧星华穿着一条背带裤。后来,这条裤子还传给了孙辈萧石英,从小学穿到读初中,裤腿短了就接上布加长继续穿。
萧星华回忆,他的小学和初中基本上没穿过什么新衣服,大多是大人衣服补了补丁改制的。他对儿子也是“父规子随”。萧云松的班级组织春游,中午大家吃点心,其他同学都带了面包、饼干,唯有萧云松带的是两个窝头。同学们都很同情云松,以为他家是困难户。
1994年,萧氏宗族开始修谱。萧克得知后写了“勤劳勤俭”4个字寄到修谱的办公室,后又写信给侄儿萧祖保,说萧姓村庄位处山区,先祖经过多年辛苦才得以建成,所以“修谱也要发扬先代和后来勤劳勤俭的精神”。
老家的侄子、外甥,萧克没帮一个介绍工作。有个侄儿曾写信给萧克想请求照顾。萧克回信:“学习全靠自己,自己没有本事,找靠山也无用。”这个侄儿听了萧克的教诲,发奋读书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萧克子孙把勤俭节约、以身作则视作理所当然。
长孙萧云志由于常常需要周末加班,一度回到家就说太累。蹇先佛听后虽然心疼,但仍然教育他:“累一点是应该的,现在工作谁不辛苦。”一位师兄曾形容萧云松:一年四季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褂,骑一辆根本不用锁的旧自行车。
“三爷爷说过,我参加革命是为中国四万万同胞……严格禁止你打着我的招牌,向党和政府要这个要那个。”萧石英7岁时被萧克接到北京共同生活了10年,在萧克家风的熏陶下长大。萧家不嗜奢华的生活作风一直受人尊敬。   

老故事新看法>>
用积极信念形成健康的家庭人格
徐军(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湖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
萧克将军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给我们呈现出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他这一生始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简朴低调,纯真求实,还特别注重家风传承和家庭教育。
他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对于家庭成员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萧克将军在生活中勤劳勤俭,对子孙后辈健康人格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萧克将军坚持原则,不搞特权,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子艰苦朴素作风,对儿子的思想、行为、情感给予正面的引导。作为家长,切不能忽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对自身修养的思考,在家庭教育当中要做到以身作则,用积极健康的理念和信念来帮助家人形成健康人格。   

丁玲写万字家书寄孙女:靠自己的努力成材
她有着从“文小姐”变为“武将军”的非凡经历;她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她是丁玲,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她注重培养孩子的意志、性格、作风,从不娇惯孩子,在她眼里,孩子物质不富足没关系,关键是精神要富足。
丁玲用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儿子蒋祖林。1939年,丁玲派人把九岁的蒋祖林接回延安,送他去当兵。对于这个决定,丁玲是深思熟虑的,因为她相信,让孩子去更艰苦的环境里去磨炼下没有坏处。
丁玲在下放到太行山下的时候开始同孙女胡延妮通信。后来,还以《我的中学生活的片断——给孙女的信》为题,发表了其中的一封。那是她所有书信中最长的,有8000多字。在信中,她说:“人是在各种各样的磨练中成长的,要坚强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磨练”;“人更重要的还是要先做一个最崇高的人,最纯粹的人”。
孙女胡延妮后来回忆,她始终把奶奶的这些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丁玲被打为右派时,胡延妮无人可靠,但始终记得奶奶教导她“要靠自己的努力成材”。后丁玲复出,胡延妮仍牢固地保持着靠自己努力成材的意念。她用一年半的时间读完了两年的研究生课程,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工作后,她仍牢记奶奶的教导,以自强的精神和执着的毅力,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做好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
有成绩不骄傲,遇挫折也不气馁。胡延妮说,每有所成绩,就会想起祖母丁玲,感谢她对自己关于意志、性格和做人的教导,“奶奶以前怎样教育我,我也就打算怎样教育后辈,让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成材”。   

老故事新看法>>
坚强对待生活的磨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肖青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丁玲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父母允许她读书,尤其是她母亲,常给她讲女性独立的故事,这为丁玲成为一个洒脱、奔放、摆脱封建女子的保守与刻板的进步女性奠定了基础。
丁玲对儿子蒋祖林的养育方法很有特色,培养了儿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孩子能在抗战时期生存下来,这自然也是当年非常时期的非常做法,但也养成了孩子独立生活、面对残酷环境的顽强勇气。
丁玲在信中勉励孙女,要在各种各样的磨练中成长,要坚强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磨练,做一个最崇高、最纯粹的人,有当时生活环境下必须要坚强的外因,更有着丁玲成长过程中对生活的理解和领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新时代延续下去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