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2月23日> > 总第3047期 > 6 > 新闻内容
洞庭湖的新春天:守护一江碧水的各方力量有多拼?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周雅婷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华秋沙鸭、白鹤、大小天鹅、灰鹤、白额雁、斑嘴鸭……初春的洞庭湖,碧空如洗,成千上万只鸟类精灵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这样的盛景,让每年前来打卡的观鸟爱好者们心醉神迷、“收获颇丰”,在2月18日至20日举办的第十二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上,30支参赛队伍共观测到171种鸟类。据统计,2023年1月,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记录水鸟37.83万只,数量较2015年增加了1.5倍。
作为过冬候鸟栖息的胜地,洞庭湖每年冬春季节迎来大批灵动的“迁徙者”,但曾经的洞庭湖,船只林立,过度的捕捞和采砂让江豚消失,鱼类资源枯竭,水生植物遭到了破坏,候鸟失去了休憩的地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先后开展洞庭湖区防洪蓄洪近期治理及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努力构筑保护洞庭湖“一湖碧水”的水生态屏障,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嘱托下,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各部门积极响应,志愿者们也行动起来,为洞庭湖生态整治贡献多方力量。如今,洞庭湖生态系统逐渐修复,湖面又恢复了往日生机。第十二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期间,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奔赴洞庭湖畔,寻访那些让洞庭湖变回碧水蓝天的各方力量。

过度捕捞曾让洞庭湖失去往日风景
“洞庭湖里的鱼有成千上万种,江豚时常可见,就好比在农村碰到鸡一样频繁;每到冬天,成群的候鸟到洞庭湖湿地栖息,夜晚候鸟飞起来的时候,多到看不到月亮。”家在洞庭湖畔的何大明回忆起小时候的洞庭湖,放眼望去,湖面波光粼粼一望无际,湖边水草郁郁葱葱,“真的就是‘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70后”何大明是一名“渔二代”。何大明记得,自己刚开始学捕鱼时,站在船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湖面下两到三米的地方,把鱼捕上来后,“湖水煮湖鱼”,依靠着洞庭湖,一天的生活简单惬意。
但随着经济发展,原本平静的洞庭湖变得喧哗起来,非法排污、非法采砂、非法捕鱼等行为破坏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何大明感触颇深:“以前随便一撒网,就能捕到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大鱼。后来一网撒下去,大鱼的数量明显减少了。出去捕鱼,有时连油钱都换不回。”
同样生长在湖边的刘静记得,上世纪90年代,洞庭湖周边的环境十分糟糕:“那时人们的环保意识差,好多人就把垃圾直接往湖里扔。”湖上往来许多挖沙、运煤的船,把煤和沙就堆在湖边上,一涨水就把这些都淹了。“几乎每隔10米就有一个垃圾堆出来的沙堆。”
刘静的家在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生态渔村,地处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她的父母、姑姑姑父以及堂弟两口子曾经都是渔民。刘静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跟着父亲出船的经历:“1995年,我只有10岁,当年夏天十分闷热,在船上待了两天一晚,我清晰地记得,湖中间有许多苍蝇和虫子飞来飞去,船上还会有老鼠,我们估计是环境不好,有各种垃圾在湖中,才会有这些臭虫。”
靠着洞庭湖,渔民们却逐渐面临着捕不到鱼、挣不到钱的困境。从2002年开始,洞庭湖实行每年3个月的春季禁渔(2016年起延长至4个月)。“每当6月底禁渔期结束,大家就铆足了劲地捕,都想趁着这时候大赚一笔。”刘静的父亲刘平说,因为过度捕捞,收成一年不如一年。

那个年代,鱼儿和鸟儿越来越少
何大明也表示,多年来的无序采砂破坏、肆意滥捕导致洞庭湖渔业资源持续减少,渔民们被迫选择用更极端的方式谋生,如此反复,湖区内网箱和“迷魂阵”扎堆,鱼类栖息地生态遭到破坏。这其中,“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同样遭到了灭顶之灾。“以前很流行电捕鱼,有些非法电捕鱼一晚上能赚一万元左右。但是,这种方式严重破坏生态,有一些幼鱼没长大就被电死了,导致鱼越来越少,江豚缺少食物,而且电捕鱼还影响江豚产仔。”
毒鸟、电鱼等行为对刘静来说,同样司空见惯,她告诉记者,周围的村民用毒饵捕猎天鹅等鸟类的行为屡见不鲜,甚至有邻居家的亲戚去电鱼,不慎发生意外,“三十多岁就死了”。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李利强记得,1985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的湖南省洞庭湖环境监测站工作,那时洞庭湖的景象与现在完全不同,当时,湖区居民并没有太多环保意识,盗猎、滥捕现象严重。“90年代的时候,到了冬天,市场上就会出现售卖野生鸟类的摊贩,天鹅、白鹳、野鸭子,一箩筐一箩筐地卖,4块钱一斤。”
“我觉得很痛心,这么捕下去总有一天野生鸟类会灭绝,我想着需要留下一些记忆警醒、呼吁。”于是,在单位的支持下,时任生物室主任的李利强带领科室工作人员开始收集鸟类标本。1993年,湖南省洞庭湖湿地野生动物标本馆成立,“这也是环保系统的第一个博物馆”。馆内收集了各类野生动物200多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类保护物种白鹳、白鹤等,国家二类保护物种穿山甲(现己为一类)、鹰类等,涵盖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标本。
鱼类、鸟类、水生植物……洞庭湖的生态系统逐渐被破坏,范仲淹笔下“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景色逐渐成为了回忆。

渔民成为了江豚和候鸟的守护者
洞庭湖逐渐失去生机,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最先感受到它的变化。
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2014年,刘静做起了风干鱼生意,一边贩卖捕捞上来的新鲜鱼,一边把未能及时售出的、运输存活率低的新鲜鱼用食用盐腌制成风干鱼卖。但从2015年起,湖中能够捕上来的鱼越来越少,“种类不多,而且每年数量都在下降,我们的货几乎都是供不应求。多的是鲤鱼、草鱼、青鱼等,而鳑鲏鱼、黄皮鱼等很少见了”。到了2018年,除掉开支,刘静家的捕鱼收入只有一两万元。
2015年,何大明集结了8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岳阳市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立志以保护江豚为己任。之所以成立一支守护江豚的志愿者团队,缘于2003年,何大明出湖捕鱼时,看到了一只小江豚被渔网缠住,难以脱身,命悬一线,而它的妈妈守在一旁,时不时将小江豚顶出水面呼吸。“小江豚被渔网勒出4-5道血痕。它们似乎与渔网斗争了很久,但束手无策”,见此情景,何大明立刻跳入湖中解开渔网,成功解救了这对江豚母子。
之后的三四个月,何大明捕鱼时,总会有一对江豚跟着渔船缓缓游动,像是在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它们还挺通人性的!”江豚的灵性让何大明决定放下渔网,投身到保护江豚,保护洞庭湖的行动中。
虽然何大明知道环保公益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没想到做起来比想象中更难。亲戚朋友大多都是渔民,前几年,何大明的巡护工作常常受阻,受到不理解、谩骂甚至威胁都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巡护队员遇到非法捕捞,上前劝阻,几句话下来,对方就动起了手,把队员打伤了。
回忆起那些年,何大明说自己过得比渔民还累,为了不让非法捕捞的渔船有机可乘,他和队员们巡护时间不固定,常常夜里去巡护,24小时坚守在船上,全年无休。
不仅如此,天气恶劣时,风浪大到可以将船掀翻,何大明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次掉进了水中,“‘死’了好几次”。每一次在水里挣扎时,他总是想着,如果能够平安上岸,自己就“不干了”,可当踏上岸边,他又反悔了。
让何大明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坚持慢慢有了回报,一些渔民的环保意识逐步提高,意识到电捕鱼的危害,开始主动帮他们做宣传,甚至给他们船上送吃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