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考试18分被父亲意外刺死#
胡某宇被确认自杀一周后,网上又传来两个悲伤消息,都和孩子有关。一个是:四川资中县失联高中生小英的遗体,在沱江中被发现。再有不足半年的时光,她就能迎来高考,但她没能坚持到高考到来那天;另一个是:四川绵阳,一名13岁的初中男生,因为体育考试只考了18分,被亲生父亲用武士刀刺死。他父亲的辩解是,他得知儿子又没考好后,非常愤怒,冲动之下误伤了儿子。
少年自杀、父母伤害、成绩至上、教育焦虑……和孩子有关的悲剧接二连三地曝光,有多少父母还记得自己的初心?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成长路上遇到控制型父母,真的是孩子一生的灾难。可以说,每一个抑郁症孩子的问题背后,都有一个不合格的家长。“控制欲”正是中国式家长最容易走入的误区。
控制型家长教育的出发点在于:“我的人生经验丰富,所以要把握好孩子的人生,让他少走弯路。”这些父母喜欢把心思都投放到孩子身上,不仅花费所有的时间、精力来关注孩子,还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对优秀的渴求、自己的某些理想映射到孩子身上。坚持“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最容易造成两败俱伤的家庭局面。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将父母对孩子的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解孩子的想法;其次是以协商者的角度,对孩子进行指导;最后是“解放”,也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样的观点,对现下的家长们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鲁迅看来,并非生了孩子就是合格的父母。合格的父母,他们需要具备爱孩子的能力,而非滥用父母的威权,不需要动不动使用“听话”之类的字眼教育孩子;合格的父母,他们会意识到孩子与自己都是平等的、独立的人,用不计回报的爱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成就孩子。
再看看最近牵动人心的土叙地震。灾难带来生离死别,也带来爱的教育。叙利亚阿勒颇省的一处废墟中,救援人员发现一名刚刚出生的小女婴,她的脐带仍和母体相连,浑身赤裸全身血污,但身体健康。山崩地裂,命悬一线,母亲用尽全身的力气,把肚里的小婴儿生出来,并把她保护在怀中。那一刻,母亲最大心愿是什么?是这个孩子长大后每次考试第一名,还是惟愿她健康、平安、快乐?
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15岁的女孩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她的父亲坐在废墟里紧紧抓住死去女儿的手,神情悲凉……那一刻,不愿离去的父亲,摸着女儿冰凉的手在想什么?绝对不是也不可能是期待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而是多么希望女儿还能甜甜地喊他“爸爸”。
或许在灾难事件前,我们才能回到源头,去重拾自己的初心:回到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不过是他健康快乐地活着。在孩子遭遇病患和意外的那一刻,父母最大的祈祷是什么?不过是他健康平安地活着。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吧,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仅仅是,他考第一名,活成我们的面子,活成我们期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