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2月09日> > 总第3045期 > 13 > 新闻内容
 胡某宇案背后,更多“真相”值得思考
新闻作者:罗畅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2月2日上午,胡某宇案件新闻发布会为这起历时110天、扑朔迷离的失踪案给出了定论。逝者已矣,我们不得不去接受,那个15岁的男孩真的已经永远离开了,而随之公布出来的录音笔音频内容揭开的“少年之死”的真相,更让人倍感心痛和惋惜,也给父母们留下太多反思。
“懂事”的孩子也渴望被关注
据此前的新闻报道,在家人邻居眼中,胡某宇是个懂事的孩子。上幼儿园前,胡某宇就已经会自己搬个小凳子吃饭,稍大一点,开始学做家务,还特别心疼父母。妈妈问他喜欢什么样的衣服,他会说都行,买了他不喜欢的衣服他也不明说,只是不穿。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以高出录取分数线将近100分的成绩选择了民办高中致远中学,因为每个学期有1500元奖金。并且他常常为这事跟父母表达惋惜:“如果分数再多一分,就可以拿到更高一级的奖学金金额”。
真是个懂事得令人心疼的孩子。这也是好多父母期待孩子的样子。
然而,事实很扎心.在动画片《龙猫》中,妈妈对爸爸说:“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让人心疼。”
因为,越懂事的孩子,越容易痛苦抑郁。
作为孩子,胡某宇完全有理由去任性、不听话。可是,他却选择了懂事。懂事,说明他们内心更敏感,有同理心,更是一种对家人的深情。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后普遍心理问题较多。”心理学上也有一个叫“小大人症候群”的名词,指的就是孩子因为内心难以获得足够的关爱,只能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所以被迫成熟懂事。
这类孩子从小就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满足别人的意愿,却压抑着自己的欲望,忽略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结果内心过得压抑又痛苦。这些特性,无论对孩子自身,还是对父母,都是莫大的隐患。
其实越是听话懂事的孩子,父母越需要多关注,发现他内心的真实需求,给予更多爱和陪伴。   被“看见”是孩子更需要的
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止一根稻草,但是曾经许多根“稻草”不被看见。
从目前公布出来的资料来看,胡某宇小学和初中学习成绩都很好,他高中就读的班级为重点班,但在全班65名学生中他排名第58,也就是班级的最后几名。对一个曾经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来说,这是人生重大的挫败,尤其是如果在父母教导下,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人生价值唯一标准的话,这根支柱一旦崩塌,很容易失去自我,进而迷失人生的方向。
胡某宇曾在书本上写过很多负面、消极的感受,跟同学说压力大、生活没意义、甚至想过跳楼,跟父母说过不想学习、想回家。遗憾的是,谁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他内心遭受巨大痛苦和煎熬到再也无法排遣才露出的“冰山一角”。
这不是孤例!
心理专家武志红曾痛心地回顾:有一段时间,我密集接到了二十来个厌学的个案,有中学生,还有大学生,包括一位在美国最顶尖学校读不下去的。
让我震惊的是,这些学生的心理都在崩溃瓦解边缘,或已经崩溃,但他们的父母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孩子处在心理死亡的边缘。
有些父母经过简单的沟通,他们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孩子已经向他们表达过了,他们只是没重视。但也有不少父母,觉得“心理死亡”这样的说法太严重了,他们家孩子没到这个地步,孩子就是不愿意学习而已。
实际上,一个人在进入绝境前,都会发出过许多次信息
但当这些信息不被看见时,就会变得更加绝望。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迎合大人的一些需求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真正令他们痛苦、不快乐的是,自己内心的渴望不被看到,才是孩子最深的绝望。
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孩子要有出息,必须得好好读书,这是我们大多数父母的共识。让孩子考个好大学,是我们每一对父母为孩子规划的第一步。
所以,父母们拼命“鸡娃”,把孩子送去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孩子成绩好了,就喜笑颜开,落后了,就横眉冷对。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孩子是最希望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在父母“为你好”意见的挟持下,即便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一些孩子也会强迫自己去顺从父母的心愿,久而久之,他们会压抑自己的内心需求,麻木地去顺从父母的安排,丧失独立的意识,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消极的面对人生。
教育从来都不是为了让孩子迷失自己,考得好与孩子的努力、学校的培养和家长的付出有密切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孩子内心状态是不是健康快乐的。
我曾采访过一个校长,她说她特别欣赏的是那种看上去有些“佛系”的孩子。因为这种孩子虽然学习成绩看上去算不上特别优秀,但兴趣爱好广泛,内心世界丰富,不容易发生抑郁类的精神疾病,一旦找到他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一定会迸发出强大的内驱力。反而是那些成绩特别优秀,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让她很担忧,因为“高处不胜寒”。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功,85%的概率源于一个人的心态,只有15%的概率源于一个人的智力和工作经验。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生命个体,如果孩子的擅长不在学术,干嘛非要走那条道?他们是一片热带雨林里的万千物种,是广大的分母,如果孩子的特长能够充分发挥,未来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在社会上立足,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那就是最好的成长。
人生没有标准的答案,就和考作文一样,虽然有标准范文,但如果独树一帜未必不会得高分。只有父母和孩子都意识到这一点,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做真正的自己,同样也是精彩的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