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2月02日> > 总第3044期 > 13 > 新闻内容
寒假,妈妈+老师是怎么“鸡娃”的?
新闻作者:汤玫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寒假有点长,对我们家一个初三的娃,一个三年级的娃来说,简直不要太舒服。说起来恐怕没人信。要中考的姐姐,除了完成自己老师每天布置的打卡作业,上一些主动要上的“课外班”,剩下的时间基本都交给了睡懒觉、看各种书、上网和同学聊天、看电影和综艺。三年级的妹妹,日记不催就不写,朗读从来不练,能完成本分的作业就不错了,练书法倒是比较积极,其余时间就是一边吃零食一边看书,还笑得直咯咯。什么寒假计划、每日安排,全都如浮云。对我来说,是真心觉得她们的状态还不错,本身自己也是昼伏夜出型,“阳康”之后,都懒得“鸡”自己,更不想“鸡”娃。有些朋友会觉得“怎么可能,只不过在家‘鸡’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呗!”也会从他人嘴里听到对孩子水分严重的“学霸”称呼。有时候,不免胡思乱想:“学霸”到底是怎么养成的?老师和家长究竟谁更该负起教育的责任?小学六年,我能教给孩子些什么?孩子们最终会以怎样的姿态走出学校的大门?
站在“老师”和“妈妈”两种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或许会有更全面的一些考量。
作为老师,我们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首先,勤勉。不一定是要特别听话,但要能努力向上,要像一株倔强的小苗,既要能承受挫折,又有追寻阳光的决心。简单说,就是有一颗“想去做好”的心。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吗?当然不是。家庭的培育起决定性的作用。孩子送到小学,已经完成了性格塑造的大半,品质、习惯、意志等虽还有改变的空间,但入学前六七年的影响是很大的。最重要的是,在孩子进入小学的时候,家庭给了他怎样的辅助和依靠,让他能以怎样的状态开始六年的学习。
如果从幼儿时期,就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事做到最好,让他学会自己动脑解决困难,让他知道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回报,让他明白任何享乐都不是无条件应该的,让他能从学习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必然是阳光又果敢的。
其次,踏实。可以不需要高智商,但一定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但现状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家长,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在育儿这件事上,太多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太多的早教项目、培训机构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了“天才”,也让父母们“乱花渐欲迷人眼”,越来越认不清前方的路在哪里。所以,当有些本来资质并不佳的孩子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时,当那些“别人家的好孩子”在一个好习惯好习惯地养成时,老师内心真的是满满的感动和欣慰。   作为“老母亲”,我也有焦虑
就拿姐姐来说(妹妹其实也同样适用),从小学到中学,也听过不少对她的夸赞。上小学前,她已经可以独立阅读一本书,每天陪她看绘本、讲故事,养成了一个“书呆子”。四周岁一过就带她去学钢琴,因为进度飞快,五岁就参加“星海杯”,六岁就拿了“珠江杯”的省二等奖,还被老师誉为“前途不可限量”。但是,种种期待,在她眼睛高度近视后均化为乌有。
只好跟自己坦诚相待:她就是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何必太累。学琴的脚步放慢,每天只练半小时,许多迟学的同伴都在纷纷赶超,也有偶尔的不甘和焦心闪过,尤其在比赛、表演和考级前。有那么几次,她流着泪还不放弃练琴,于是,我们终于达成和解,学琴,到底为什么?至于学习,倒是没怎么操过心,是运气好吧?回头捋捋,倒也不算。从她出生第一天,就坚持自己带。陪她走进大自然,陪她亲子共读,陪她旅游,陪她谈心。入学前的识字并没有刻意,就是买书、讲书、看书,给她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让她安静、独自享受玩耍或阅读。
很多人不相信,在上一年级之前,我从来没教过她一个拼音(妹妹也是)。一是当时妹妹已要出生,无暇顾及;二是我是坚决的“幼小衔接”抵制者,当然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以身试法。后来,她也很顺利地度过了学拼音这个阶段,在家长层面,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倾听和回家后的及时巩固。拼音虽枯燥,但没有那么可怕,孩子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会势如破竹的。就算当时不会,也不必纠结,总会学会的,老母亲们,还是需要更淡定点、耐心点。二年级起,我基本不检查她作业了,但是会每天让她自己说有什么任务,完成了多少,等她睡后也会悄悄翻看一下,有问题的第二天早晨立刻解决。让她始终有根弦绷着,不认真写作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习惯。自己从没教过数学,小学时的数学题都经常不知道怎么讲解,中学就更不用说了。别说数学,上中学后,语文都没敢跟她瞎忽悠过,作业还是得全靠自己。有家长会说:你们自己当老师的,当然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了。其实哪有那么简单,每个孩子都千差万别,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细细想来,最重要的还是家庭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观点一致。在家里,教育孩子的问题,爸爸的意见仅供参考。孩子也从小就清楚,妈妈的话是具有权威性的,有了这份敬畏,才可以顺利地实施引导和管理。顺其自然不是不对,但关键时刻能否拨乱反正,才决定着他未来是走得顺畅还是艰难。其次,必须以身作则。无论有多困难,想到孩子在看着你呢,手机还是不刷了吧,电视还是关了吧,火气还是控制吧,脏话还是吞回吧。孩子的眼是“照妖镜”,很多时候,面对成人的种种无可名状之姿态,他们虽默然无声,内心早已通透澄明。
还有,无条件相信孩子。很多焦虑,就是源于对不确定事情的不相信。孩子的未来会比我们更好吗?孩子会越来越好吗?孩子会有幸福的人生吗?孩子会快乐吗?我总是无条件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会的,一定会的。于是,我也无条件相信:她们会学得好。至于这是什么程度的“好”,那应该又是另一种洞见的智慧了。养育孩子的路还很长,“鸡”也好,“躺”也好,只要陪着她们一直走下去,路总是会越走越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