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1月19日> > 总第3043期 > 15 > 新闻内容
童谣里的新年
新闻作者: 文/蒋双捌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到腊月二十快过年的时候,乡村里的小孩就会唱起这样的民谣: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快做贼;二十三,祭灶仙;二十四,浸豆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杀“啾啾”(方言:猪);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家家有;三十日,张开口……
在孩子们的欢唱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逢年过节是每个人的期盼,更是孩子们最欢欣鼓舞的日子。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这天的一大早,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早早起床,来到灶前焚香化纸,祈求灶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一家平安。二十五这天,妇女们就忙着打豆腐了。这种石磨磨制的豆腐,在沥水榨干后,用菜油煎得蜡黄蜡黄,切成指头大小的一块,和腊肉或家鸡放在一起煮,味道妙不可言。而在制作豆腐的时候,人们最忌讳的是在创豆腐的时候(豆腐水烧开后点卤水的环节)有生人闯了进来,主人很担心豆腐创不好而化为水。母亲们的说法是,创豆腐的时候,豆腐西施也刚好来到这里,来了生人,豆腐西施怕羞就躲回去,自然豆腐就创不好了。
二十多年前,杀年猪是乡间最热闹的场面。童谣里虽然说是这天“杀啾啾”,其实,在湘南的很多乡村里,人们是忌讳在这天杀年猪的。原因是犯了“六畜”。而如今,人们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至于杀阉鸡和打糍粑,都是过年前的准备工作。到街上打年货、给小孩买拜年的新衣、挂对联等等,说明了人们忙碌中的急切,欢快中的辛劳。
到了二十九,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得差不多了。晚上,每家每户都会炖腊肉,小孩就会坐在红红的灶火前,边听着大人的故事,边等着啃腊肉骨头。大年三十一大早,鞭炮就“噼里啪啦”地响起来了。丰盛的年饭摆上餐桌,老人们先拿几只小杯子筛上点酒,盛上饭,祭供祖先,任何人都不能在这个时候坐在贡饭的那条凳子上,要表示对祖先的尊敬。
除夕的年夜饭比早上更丰盛。就餐前自然也是鞭炮轰响,祭奠依旧,然后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鸡翅、鸡爪、鱼头一般不会在年夜饭里吃的,要留在大年初一早上吃。而且给谁吃都是有讲究的:鱼头自然是一家之主来吃——带着一家在新的一年勤奋努力;鸡翅给读书人吃——远走高飞;鸡爪给外出寻钱的人吃——多多抓钱,里面蕴含着的,是一家人对新年无比的期盼和希冀。
在享受一家人团圆的温馨时刻,大人们守岁到半夜自然少不了安排着新年期间拜年的事。过去,人们会在《春晚》的倒计时叫秒声里喊到“1”的时候,半大小子就会把送旧迎新的鞭炮点燃,那耀眼的烟花在新年的夜空里竞相绽放,各自炫耀着各自的绚丽。
俗话挤:“爷亲叔大,娘亲舅大。”老人们早早就翻了“新书”(历书)了,哪一天的哪个方位出行大吉,就去哪个方位的亲友家拜年。初一的一大早,孩子们一步一句地唱着童谣、提着礼品去拜年了: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姑妈);初五初六拜姨娘;初七初八回家乡。在这种充满欢快和喜气的年节里,一眨眼就到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正月正半年。”元宵的这天是节日的压轴。耍龙自然少不了,“哐当”的锣鼓声和壮汉的高叫声似乎在宣告着一个段落的结束。“吃了元宵饭,肩膀挑担担;吃了元宵酒,锄头挂耙不离手。”在孩子们的童谣里,勤劳的人们,面对着新的一年,怀揣着新的希望,又会奔向田野,奔向四面八方,去耕耘着新年的收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