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12月22日> > 总第3039期 > 14 > 新闻内容
他这样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北斗”
新闻作者:龙玉纯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不久,“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北京中央歌剧院剧场盛大举行。颁奖典礼上,我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长沙军休老兵作家龚盛辉,他凭借心血之作——报告文学《中国北斗》获此殊荣。当年那个唱响“农家军歌”的基层连队士兵,华丽转身成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这块“特殊材料”是怎样炼成的?带着满满的好奇与敬佩,我于近日专门拜访这位前辈老兵,听他娓娓讲述人生故事与追梦之旅。

连环画点燃从军梦
在永州江永,上甘棠有个“兄弟村”——下甘棠。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个夜晚,村民们挤坐在村巷的石凳上,听人谈古说书、唱戏弄弦。听众里有一个小男孩,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去。
这个小男孩就是龚盛辉。
上初中时,龚盛辉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连环画《闪闪的红星》,一翻开便被书中情节吸引住了,手不释卷,甚至耗尽了家里仅存的一壶灯油,心疼得母亲唠叨了好几天。书的结尾,少年英雄潘冬子终于戴上了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合上书,龚盛辉心底顿时冒出一个念头:长大要去当兵保家卫国。
1978年春,龚盛辉穿上军装,怀揣着文学梦走进军营,被分配到舟桥连队,成为军队中最苦最累的舟桥兵。
“180斤的桥板,两人往胳吱窝一夹就跑;540斤的桥桁,两人往下一蹲就得提起来,这样的动作一天要重复数十次甚至上百次。”龚盛辉回忆,每年的舟桥专业训练都选择在夏季丰水期,太阳毒晒下,舟甲板烫得似热锅,一天训练下来,要喝六七壶水,军训服上的盐花花是一层叠一层,一双崭新的军胶鞋不到一周就能磨透底。
可龚盛辉并没把这些苦和累放在眼里,他的目标是要做一名优秀士兵。除了刻苦训练,他还为排里完成的重大任务撰写报道。因为文章常在团里的油印小报上刊登,龚盛辉被大伙亲热地唤作“秀才兵”。

为静下来写作,把自己绑在凳子上
20世纪80年代,许多部队军官转业,尤其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笔杆子”成为了“香饽饽”,被许多单位抢着留下。
正值事业上升期的龚盛辉,也知道自己总有脱军装的那天,到时怎么办?在心底尘封已久的文学梦,渐渐苏醒了。
搞创作,龚盛辉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坐不住。从当兵到做军官,他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训练场,就是在来去训练场的路上。
突然要坐下来静静地想故事、写文字,龚盛辉觉得浑身不自在,坐不上十分钟,就想起身。他一狠心,拿背包带把自己绑在凳子上,实在不得已要起身时,才松开带子活动一下,这样绑了十几天,终于让自己练成了静坐下来的习惯。
接下来,他又遇到的第二个难题,“茶壶煮饺子——倒不出”。脑子里的景物栩栩如生、人物活灵活现、故事曲折生动,平时说起来天花乱坠,可就是下不了笔。
“还是写少了”,意识到这个问题后,龚盛辉给自己立下规矩:不管工作多忙,每天必须写400字。
正忧虑的龚盛辉经部队推荐,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如愿以偿上军校进修,对于正在文学路上艰难起步的龚盛辉,就像一个在悬崖峭壁上攀登的人突然抓到了一根绳子,更加坚定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和勇气。
参加进修的多半是各单位的“笔杆子”,龚盛辉在虚心学习的同时进行业余创作。他根据小时候父亲给他讲述的剿匪故事,构思了一部长篇小说《血祭都庞》。两年后,他写完了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拿下了全队专业课程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
尽管长篇小说《血祭都庞》未能出版,但他并不气馁。他坚信,现在的困境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朝着它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会迎来朝阳。

他从职场上转岗,到写作上转型
为专心致志地迎接心中渴望的朝阳,龚盛辉从管理岗位到国防科大报当了一名编辑,用心耕耘新闻和文学。
在这里,他静下心来一边反思过去走过的那段路,一边阅读经典、追踪文学潮流,并从中渐渐悟出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少写回首过往的题材,因为与人们所处的时空相距甚远,难以形成共鸣;多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有体验、有感觉的生活,要选取那些曾感动自己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创作方向明确后,龚盛辉开始回望自己难忘的连队生活,一个个甘苦同当的战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一件件或欣喜或遗憾或苦涩的故事自记忆深处走来,在脑海浮现萦绕,让他感慨不已甚至泪流满面。半年后,一部撰写连队打翻身仗曲折历程的中篇小说《通天桥》浮出水面,并在《解放军文艺》刊出。
小说发表后反响很好,龚盛辉便继续把创作的犁铧深插于连队生活这片文学沃土,连续在《昆仑》《神剑》等文学期刊上推出《老大》《野火》《巴掌肉》等系列中篇小说。
原国防科工委创作室知名老作家苏方学曾对龚盛辉说:“国防科大那么多高科技成果、高水平专家,是时代关注的焦点,是块文学富矿,而且一般人还挖不到。只要你潜下心去掘它几年,定能挖出不少金子来。”这席话,让龚盛辉豁然开朗。
之后,龚盛辉的文学创作又一次转向,他将灵敏的艺术神经深深融入高科技领域这座文学富矿,连续推出《导师》《章鱼》《与我同行》《开雪眼》等高科技题材中篇小说,在《解放军文艺》出版长篇小说《绝境无泪》。
在国防科大报工作的20多年里,龚盛辉先后发表新闻作品500多篇,获省级以上新闻奖的作品有100多篇。
龚盛辉还一直酝酿创作一部反映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攀登科技高峰的报告文学。2011年,学校自主创新团队被列为全国重大典型宣传项目。这仿佛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突然洞开一个缺口,龚盛辉仅用半年时间,就写成了27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铸剑——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纪实》。2012年9月,中国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揭晓,该作品榜上有名。

一段美国录像,让他开始关注北斗
《中国北斗》是龚盛辉退休后创作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自2017年9月开始采访创作,2021年12月正式出版。此前,中国北斗这个题材在他心中己酝酿已久。
1991年初,美国发起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战争中,美军战舰上发射的两枚导弹,飞行两千多公里一前一后钻进了直径不到两米的位于沙漠腹地的地下总统府地面换气窗。这段录像让龚盛辉惊着了。他想,美国的巡航导弹是怎么找到两千多公里外、直径不到两米的换气窗的?后来,他在无意中看到一份介绍美国GPS的资料,谜团终于被解开了。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中国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
2017年,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拉开了卫星组网的序幕,龚盛辉也迈出了创作《中国北斗》的第一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航天史上系统最庞大、建设难度最大、参建人数最多、建设时间最长的航天工程之一。于龚盛辉而言,《中国北斗》是他数十年文学创作生涯里采访、写作难度最大的作品,“曾为此失眠复失眠,吃尽苦中苦”。
龚盛辉先后采访五六十名北斗参建人员,四进四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每采访一位北斗人,我就被他们的经历深深感动一次;每写一个北斗故事,我就受到一次北斗精神的洗礼。”一次次感动、一次次洗礼,赋予了龚盛辉一直坚持的激情。
《中国北斗》分为“凝眸神州”“放眼亚太”“极目寰球”三篇,全景式地记录了中国卫星导航工程建设,从“北斗一号”立项到“北斗三号”服务全球的26年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立体地刻画了中国科学家在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困境下,不畏技术封锁、攻坚克难、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创新壮举;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热情地讴歌了北斗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中国北斗》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书”月榜奖、年度奖,并终于圆了龚盛辉的梦想,一举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2022年10月,中宣部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揭晓,《中国北斗》又跻身其中,成为全国唯一同时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报告文学作品。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