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03月17日> > 总第3001期 > 11 > 新闻内容
湖南在灶台边写出三本畅销书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秋盈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82岁的娭毑能干什么?能写出当下最受年轻人热捧的小说,能赚得无数人的眼泪,能创造奇迹——这是祖籍湖南岳阳湘阴杨本芬的回答。
如果要问过去三年间,文艺圈最火的小说是哪本,《秋园》一定在大多数人的答案之列。这本先后被加印八次,销售近40000册、横扫大大小小文学榜单、豆瓣评分8.9的“神作”,并不来自于“高大上”的书房,而是诞生在充斥柴米油盐的厨房。
像大多数娭毑一样,杨本芬要带孙,要做家务,要照顾老伴。于是,从60岁开始,她只有在等汤烧开的间隙,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随时坐下来,让手中的笔在稿纸上快速移动”。8斤重的稿纸就是《秋园》最初的样子。
小有名气后,杨本芬又出版了第二部作品《浮木》,2022年2月,第三部作品《我本芬芳》也问世。这三本书几乎都带有自传性质,《秋园》写的是杨本芬的母亲,《浮木》则是生命中形形色色的人,《我本芬芳》则回顾,也解剖了她自己的婚姻。
也有人质疑过这位“80后”作家:“普通女人的一生,也值得写成小说吗?” 一位年轻读者的读书笔记作了最好的回答:“这位奶奶也许不是职业作家,但她是真正的写作者,她写的是人生。”

60岁,她在厨房写下母亲的故事
1914年,秋园出生了,5岁被裹了小脚,后来兴洋派,又被放了“解放脚”,十二岁失去三位亲人,当了军官太太,又在湖南乡下当了几十年贫农,46岁丧夫,生养5个孩子,带活三个,夭折两个,1960年,为活命再嫁湖北,1980年,第二个丈夫死去,她从湖北又回湖南,终于母子团圆。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的秋园去世以后,人们在她棉袄口袋里发现了这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些年份和地点,那就是秋园一生最简单的生平记述。
这是《秋园》的故事,实际上,也是杨本芬母亲——梁秋芳的故事。梁秋芳去世的那一年,杨本芬突然觉得,如果不记录下母亲的故事,那世界上,就没人还记得这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了。
这一年,杨本芬自己也已经60岁了,在南京给二女儿带孩子,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这一生到头了,还要“作”什么呢?
和母亲梁秋芳一样,杨本芬的命运也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上,她最大理想就是读书,可是一辈子也没有实现。小时候穷,她要在家种地,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好不容易17岁时考进了湘阴工业学校,学校又停办了,她揣着三块钱,扒火车跑到江西,入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她种田、切草药、当工人、做汽车零配件生意,总之,与“文艺”毫无关系。
但杨本芬又是个小说迷。那时她和家人住在僻远的山区县城,又适逢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可供阅读的东西很少。但凡听说县城里谁手上有本没看过的小说,她一定想方设法借到手。为了借书看,她甚至利用自己的针线活特长,帮人绣花、纳鞋底、缝补衣物来缔结交情。有次借到一本珍贵的手抄本《第二次握手》,别人要求次日归还,她熬了一个通宵,把那小说抄了一遍。
几十年后回想此事,杨本芬自己都深感纳闷:当年自己怎么有那么大的劲头?要上班,要带三个小孩,要做家务……凡此种种,都没有扑灭她心中热爱文学的小火苗。
她崇拜作家,她说,“作家多了不起啊,可以让人哭也可以让人笑……”在那个没有电视机的年代,寒冬的夜晚她家常会聚集许多人:左邻右舍、妈妈的女朋友们、汽车运输公司的司机或者修理工……《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书,大家听她一本本讲过来。
对看故事和讲故事的坚持,就这样奠定了她的叙事功底。几十年后,当写作的念头冒出来,她就再也没有办法压制下去——尽管她依然背着沉重的负担,要照顾近乎瘫痪的老伴,要带孩子……能让她写作的厨房只有大概四平方米,水池、灶台和冰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容不下一张桌子。她坐在一张板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动笔。
这些回忆录被女儿章红发上网,有很多网友跟帖,但也只是浩如烟海的网络一隅,直到近20年后,一家初创的出版公司发现了它。创始人只读了一章就要签约出版,他说,这是一本高贵的书,是女性版的《活着》。

“钻石婚”的另一面
无疑,《秋园》获得了成功。尤其是年轻的读者,他们抹着眼泪说:这是真正的“一生的故事”。
突如其来的名声大噪并没有对80多岁的杨本芬产生太大的影响,周围的老太太有时会笑称她“大作家”,但其实无论是邻居还是她自己也并不怎么当回事,但写作的激情是更足了。耄耋之年,杨本芬终于拥有了一间自己的书房,在照顾丈夫的间隙,她对抗着钻心的腿疼坚持写作。《浮木》《我本芬芳》由此诞生。
与第一本小说一样,杨本芬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摊开给大家看。今年2月出版的《我本芬芳》,其实就是讲述她自己的婚姻生活。
现实总是略有点残酷,尽管他们是“钻石婚”,已经相伴60多年了,外人看来是羡慕的。但其实仍有许多遗憾。
虽然结婚有点仓促,但也不是没有感情基础;也一起扛过风雨,共过患难;晚景越来越好,孩子们也不错,算是同享安乐了。但是很可惜,两个人就是性情不合。
年轻的时候,怀孕的杨本芬晚上常孤身在家,有一天她听见门外有贼,在偷她家的兔子,她只敢呵斥却无效。待丈夫回家,她的哭诉换来的却是丈夫的反复诘问: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好人怎么会怕小偷?
他不爱跟人亲近。他们去南京给女儿带孩子,出门买菜,她主动去牵他的手,他一把甩开她,看也不看她,说,还是各走各的好。他平生只提过一次她的名字,是一封家信上,他写:“杨本芬同志。”
不过,在书里,妻子也承认,丈夫总而言之是好丈夫,也是好父亲。但感情缺失的那些点滴,妻子还是记了很多年。那些被岁月忽略的伤口,值得被看见。
有人将杨本芬的三部作品称之为“看见女性三部曲”,因为他们从中看见了女性真实的生存境遇和女性力量。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写作本身即是女性主体性意识觉醒的一部分。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正如杨本芬自己在书中自序所言的,如今,写作已经成为她放不下的追求。在八十岁这年成为一名作家,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而且无比美好。

对话
很多年轻人喜爱我的书,让我很感动
今日女报:您认为,为什么很多读者喜欢您的作品?
杨本芬:可能我写的作品比较实在,比较诚恳。
今日女报:为什么选择婚姻作为新小说的讲述对象?书中的情节是否略显哀伤?
杨本芬:《我本芬芳》是我最新写的小说。小说里有很多真实生活的影子,但小说和生活还是有些不同的。小说主要是我自己一个人写,生活则是大家一起过出来的。选择婚姻来写,是因为我到这个年纪依然有关于婚姻的困惑和追问,我想把这些都写下来。我也不期待读者一定要感受到什么,只是分享一段经历。哀伤也不是选择记录下来,是自然写出来的。苦的事情就在那,只是写下来了。有的年轻读者跟我说都看哭了,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的文字让大家伤感了。整体来说,写《我本芬芳》对我来说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不过都这个年纪了,也没什么好忌讳的。
今日女报:《秋园》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后面的写作,会不会有一点小小的压力?
杨本芬:很感谢大家喜欢《秋园》,每一本书出版后,我都很关心,担心书没人看、没人喜欢,担心卖不好,让给我出书的出版公司亏本。他们都宽慰我,说很多人喜欢,我真的好开心呀!这个年纪还有这么多人喜欢我的书。不过也是因为这个年纪了,再多的欢喜也是没有的了。后面还会一直写,压力倒是没有很多。
今日女报:《秋园》《浮木》《我本芬芳》出版后,受到了一些年轻读者——95后或者00后的喜爱,他们(她们)有哪些阅读反馈让您记忆犹新?
杨本芬:前几天编辑发给我一个男孩子写的好长的读后感,他说:“她写的不仅是自己,而是一代甚至是几代女性的日常遭遇。然而,这些感受,很少被诉说,很少被倾听。她们需要倾吐,需要被听到。”这只是里面的一段话,我看得眼泪模糊了眼睛,感谢他看得那么仔细,说得那么好。还有年轻人说想起了自己外婆、妈妈的故事,我希望大家也能把这些故事写下来。我看到读者会问我很多书里的细节,就知道大家读进去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