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03月17日> > 总第3001期 > 12 > 新闻内容
从澳大利亚到长沙,她志愿照顾孤残儿童20年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朱泓江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皮肤白皙、一头金发,说话时满面笑容的罗洁雨(Karen Norman)坐在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彩虹残疾人士服务中心的办公室里,眼睛盯着电脑查看着各种消息,偶尔抬起头来,目光穿过办公桌上的隔板,注视着前方密密麻麻的中国孩子的照片。
这是一位十分执着的“老外”,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来到中国,辗转到长沙,在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停下脚步,用善良与爱心为这里的孩子们传递温暖。作为ICC(国际关心中国慈善协会)的社工,20年来,罗洁雨手把手为当地培训大量护工,服务了很多孤残儿童,从未领取一分钱工资。今年51岁的她,见证着中国社会福利事业20年来的发展,也用行动证明了善举可以漂洋过海,跨越国界。
每年3月的第三个星期二是“世界社工日”。今年世界社工日前夕,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了这位名副其实的“世界社工”,听她讲述“漂洋过海来帮你”的暖心故事。   

从澳洲护士到中国“老师”
罗洁雨的家乡,在澳大利亚南部的港口城市阿德莱德。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阿德莱德跟长沙很像,也有一条母亲河在城中穿流而过。
读中学时,罗洁雨从大量的图书资料里了解到中国的信息,对这个远方的美丽国度产生了向往。2000年,在澳大利亚一家儿童医院病房当护士的罗洁雨从朋友口中得知国际关心中国慈善协会将在中国组织一次短期活动,她立马报了名。
“当时,我只是从课本和资料里得知中国的样子,其他的我并不熟悉。”罗洁雨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具备医疗看护技能的她来到中国后,被安排在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工作。
始建于1951年的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一家集弃婴残儿收治、“三无”老人和社会老人养护于一体的综合型公办社会福利机构。20年前,长沙的福利院护工人手极少,条件有限,初来中国的罗洁雨主要负责孩子的日常看护,照顾着孩子的起居,时常陪伴孩子们康复训练。
两个月后,罗洁雨离开长沙,回到澳大利亚继续工作。“回来之后,我总是想起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孩子们和我在一起开心玩耍时的笑声。”罗洁雨告诉记者,当时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设备和康复技术还不算完善,“我觉得同样都是孩子,应该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关爱,所以之后我很快选择了再次来到中国,成为一名常驻的医疗培训师,用我的专业技能,帮助更多的孤残儿童。”
2002年6月,罗洁雨又来到了中国。为了更好地在长沙工作和生活,她首先在湖南师范大学的语言班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中文。因为她的本名是Karen Norman,而“Karen”在英文里的含义是纯洁,所以,湖南师大的老师给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字——罗洁雨。
再来中国,罗洁雨担任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和国际关心中国慈善协会的合作项目——长沙市彩虹残疾人士服务中心的培训师和项目主管。作为一家公益机构,长沙市彩虹残疾人士服务中心致力于为残疾人士提供康复、教育、医疗和护理等项目服务。她正式从澳大利亚的一名护士,变成了长沙市彩虹残疾人士服务中心的“罗老师”。

为孩子们提供爱、希望、机会
罗洁雨告诉记者,在当时,针对残障儿童的训练和康复,澳大利亚的方法和理念较为先进。在长沙市彩虹残疾人士服务中心,她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把这些方法和理念原原本本地教给中国护工,推动他们的护理技能更新。
“我刚来的时候,有些孩子癫痫病发作时,他们(有些护工)会把毛巾等一些东西塞到孩子的嘴里。”这让罗洁雨感到十分惊讶,她告诉记者,这是很不科学的做法,“当时的护工获取护理技能的渠道很有限,大多都是道听途说,没有科学的依据。”
最早的时候,护工们所掌握的心肺复苏术,是进行五次胸外按压,再进行两次人工呼吸,而罗洁雨从国际上得知,更新更好的心肺复苏术的方法,是进行三十次按压后再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掌握了更新更先进的技能后,她就系统化地教学给护工。
“她的训练方法时常都在升级。”曾和罗洁雨一起带队多年的长沙市彩虹残疾人士服务中心主任李明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罗洁雨为中心带来了很多宝贵的护理经验,很有爱心的她,还通过国际医疗资源救助了很多孩子。
在罗洁雨刚来的2000年初,远程医疗还很难实现。2006年,罗洁雨在衡阳的“春天服务中心”工作时,遇到了一个出生时罹患巨型脐膨胀出,内脏基本都裸露在体外的孩子,罗洁雨试图带着他求医,在衡阳本地找了两家医院,得到的回复都是“没见过”或“没办法”。
罗洁雨就通过远程医疗的模式,把孩子的检查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请国际与国内的医生共同诊断,得知湖南省儿童医院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最终孩子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康复长大。
还有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罗洁雨带着他到上海进行手术,两个月的时间,罗洁雨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病患孩子的衣食住行,最终这个孩子也手术成功,康复长大。
作为64个员工的“老外主管”,罗洁雨不仅要有条不紊地处理管理工作,还经常在医务室帮忙照顾生病的孩子,有时还需要联系其他城市的ICC同事,寻找条件优越的医疗机构对患病儿童进行治疗。“为孩子们提供爱、希望、机会。”罗洁雨说,这是她工作的宗旨,也是她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初衷。

见证长沙残障公益事业20年
出生于1990年的华华(化名)是一名被遗弃的患有重度脑瘫的女孩,小时候,华华完全无法进食任何固态食物,只能饮用牛奶来补充营养,罗洁雨和长沙市彩虹残疾人士服务中心的同事们一直抚养着她。长大成人后的华华在开福区爱希会残疾儿童服务中心工作,日常帮忙处理着服务中心的资料、照片,她常常和罗洁雨交流工作的情况。
让更多像华华这样的孤残孩子,能够独立生活和工作,这是罗洁雨最期望的事。
在长沙坚持20年为孤残儿童服务,罗洁雨感慨颇多。她记得最开始来长沙时,在公共场所,也很少有为残障人士服务的设施设备。她带着脑瘫儿童一起上街,一起吃饭,一起去公园游玩,总会有很多异样的眼光盯着他们,甚至有人指指点点。
而现在的长沙,可以看到很多为残疾人设立的公共设施,罗洁雨告诉记者:“在地铁站、高铁站,在超市,在公园,他们能够很便利地上下楼,有很方便的残障卫生间,这是很明显的改变。中国政府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投入并建设这么多帮助残障人士的公共设施,这是我非常钦佩的,其他国家很难做到。”
社会和公众对待残障人士的态度和行为也在不断改善,现在罗洁雨带着残障孩子出去,行人不会再投来奇怪的目光,大家不会再用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同时,选择从事与公益相关工作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在长沙,我知道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公益事业,并愿意付出努力,他们做得很棒。”罗洁雨告诉记者。
20多年来,罗洁雨都是以志愿者的方式义工的身份来做公益事业,这就意味着她20年来没有一分钱劳务收入,只有依靠社会募捐和政府帮助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目前她在长沙租房居住,生活俭朴,有一只名叫Rainbow的宠物狗陪伴自己,偶尔会和朋友们在家中聚餐做饭,包饺子。她告诉记者,在中国20年,她也曾经多次考虑过回国,“主要是太久没有见到家人,而且我年纪也大了”。但每次看到孩子们不舍的眼神,她就又留了下来。
“孩子们需要我们的爱。”罗洁雨说。

记者手记
爱心没有国界
起初选择对罗洁雨进行采访,是听闻今年她将离开生活20年的长沙,但是采访过后,罗洁雨笑着告诉记者:“我其实还没决定。因为每一次动了走的念头,总是又泛起舍不得的心绪,于是后来又停留了很久,我太热爱中国了!”
在罗洁雨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外国人对善的理解,她能够20年里不计报酬投身公益本身已足够令人惊讶,而她口述中的轻描淡写更加令我震撼与振奋。
当公益成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大家为了一个无法自理的孩子共同奔走时,人性的无私如此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位到了天命之年的异国女性,将20载光阴完全汇入她认定的公益事业,在异国他乡义无反顾,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罗洁雨太久没有与家人相见,而且她接下来的生活也许并不能做到衣食无忧,甚至还会为了生活四处奔走,但我相信她的内心是无比富足的。
或许有些人看不懂、读不明罗洁雨的“执念”,但这种难得的善良和无国界关怀弱者的精神却让人觉得特别珍贵。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伤痛还未消退,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正在进行,而人们参与公益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抚平历史的伤痕,这关系着个体,也关系着全人类。
纷争常发于国别,但是爱心没有国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