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03月10日> > 总第3000期 > 3 > 新闻内容
高铁“心脏”设计师:给列车装上“中国心”
新闻作者:采写/张秋盈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叫陈燕平,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的一名列车科研技术人员。如果将列车比作一个人,那么,牵引变流器就相当于列车的“心脏”。几十年来,我一直在研究的,就是怎么让这颗心脏更加健康地跳动,让国产化高铁、地铁、城铁跑得更快、更好。   理想的波形终于出现了
1998年,当我从上海交通大学来到湖南株洲这座城市的时候,是班上唯一不在首都或者省会就业的学生,工资更比在沿海外资企业上班的同学低很多。但对我来说,只要有一张科研桌,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此后的10年时间,我一直在潜心研究IGBT牵引变流器,其核心元器件——IGBT是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新一代半导体器件,相对传统器件更加先进、好用。我们这个团队从无到有,自主研发出系列IGBT牵引变流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可是在当时,并没有大批量订单。
2009年,我已是公司牵引变流器部部长,团队迎来了一个重大挑战。当时的上级部门准备将第一个国产化大批量电力机车订单交给我们,一批六轴7200kW电力机车要在5个月内完成试验和交付,也就是说,我们要在3个月内完成设计和生产、试验,并达到出厂标准。当时,我们厂连实验场地都没有,我一边和团队做产品设计,一边还要做实验场地和方案设计。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的产品总是不停出现电缆发热或烧损,大家却无法判断问题到底在哪。
交付时间迫在眉睫,整个铁路部门、整个行业的眼睛都盯着我们,大伙儿急得团团转,我的师父更是吃不下睡不着。大家急了,我头脑却还清醒。反复思考之后,我决定试验一种新方法,用电抗器来抑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震荡电流。一连半个月,我每天晚上做实验到三四点,早上七点起来继续开会,讨论改进方案。时隔十几年,我还记得最后一次实验的场景。那是半夜三点,公司领导、整个团队高度紧张,屏息以待,等着试验结果。当理想的波形终于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欢呼起来。这不仅意味这次订单的达成,也不仅意味着中车几代人的梦想得到实现,更意味着,我们国家完全有能力、有水平生产国产化、批量化的列车“心脏”,我们离世界先进水平又进了一步!
让装载“中国心”的
高铁成为“国家名片”
我一直深信,科研做在前面,才能抓住历史机遇。为什么我们能做到国内市场第一,甚至在世界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就是因为我们在市场需要之前,就已经掌握最前沿的技术。
有两年多时间,为了研制新的牵引变流器,我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由于该器件属于新型高压功率器件,国外应用也处于起步阶段,找不到任何借鉴资料。围绕故障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整年的研究试验,前后优化了7次电路板,而正常的周期一年只能完成一次优化。因为早出晚归,饮食不规律,我患上了胃炎、颈椎炎,舍弃了许多与家人的欢聚时刻,甚至连季节的变换都无知无觉。然而,正是这一次次的失败最终蜕变成惊喜,当我们成功攻克难关,顺利通过试验,让公司的设计能力与应用技术成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时,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甜美,那么值得。
除了科研的乐趣,我们更有信仰。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自主研发的牵引变流器连上线的机会都没有,整个团队一度非常灰心,几乎想要放弃。可是,我们好不容易追赶、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如果现在放弃自主研发,以后就再也赶不上了。我和师父互相鼓励:有你在,有我在,即使只有我们两个,也要把这个技术坚持下去。我更在心里发誓,如果这个技术不能国产化,不能做到批量装车,我绝对不离开!
信仰成就奇迹,很快,我们就迎来上线机会。此后,更是一路迅猛发展。中车人几十年前的梦想,现在已经实现。如今,我们研制的牵引变流器,已广泛应用于国内的干线机车、动车、地铁上,在全国各地奔驰,并远销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不仅创造了年产值数十亿的经济效益,更使装载“中国心”的高铁演变为我国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